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与体系优化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党员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增强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3、考核机制核心指标建设
党员学习考核指标主要通过理论政策的掌握度来体现,体现在党建成果对教育和育人方面的转化程度。在党员考核指标建设上,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通过自身查摆问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结合问题整改情况、民主评议结果,计入个人考核评优指标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考核指标,比如海南大学创新了“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将组织生活与集体备课、课程思政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不起的共产党》等特色教学模块,推动党建成果向育人实效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经济学创新”专题,促进理论与专业相结合。
实施保障措施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政治理论学习体系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体系的长期运行。
(一)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制定完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做好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将学习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学习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时效性和前瞻性。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升教职工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保证学习效果。同时,成立由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领导干部带头抓,确保学习计划落实到位。
(二)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提供知网、万方等在线学术期刊库,通过校园网、“两微一端”等载体,宣传解读理论政策,为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备课、答疑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加大信息化技术、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保障鼓励教职工进行理论科研创新。和地方党校、教育基地合作,提供场地供教职工学习研讨、实地研学。创新学习方式,可构建“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平台赋能”三维体系,推动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三)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展现出教职工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计划、奖优罚劣、谈心谈话。做好考核结果的应用,将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指标,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建立荣誉称号与绩效工资双轨驱动模式。同时,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培育和树立育人楷模。
近些年,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养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新的政治理论教育模式涌现,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保障。届时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让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实际效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16-2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11):6-29.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25):9-1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5(1):13-20.
作者简介
李 琳 长安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附属学校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3、考核机制核心指标建设
党员学习考核指标主要通过理论政策的掌握度来体现,体现在党建成果对教育和育人方面的转化程度。在党员考核指标建设上,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通过自身查摆问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结合问题整改情况、民主评议结果,计入个人考核评优指标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考核指标,比如海南大学创新了“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将组织生活与集体备课、课程思政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不起的共产党》等特色教学模块,推动党建成果向育人实效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经济学创新”专题,促进理论与专业相结合。
实施保障措施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政治理论学习体系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体系的长期运行。
(一)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制定完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做好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将学习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学习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时效性和前瞻性。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升教职工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保证学习效果。同时,成立由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领导干部带头抓,确保学习计划落实到位。
(二)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提供知网、万方等在线学术期刊库,通过校园网、“两微一端”等载体,宣传解读理论政策,为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备课、答疑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加大信息化技术、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保障鼓励教职工进行理论科研创新。和地方党校、教育基地合作,提供场地供教职工学习研讨、实地研学。创新学习方式,可构建“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平台赋能”三维体系,推动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三)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展现出教职工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计划、奖优罚劣、谈心谈话。做好考核结果的应用,将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指标,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建立荣誉称号与绩效工资双轨驱动模式。同时,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培育和树立育人楷模。
近些年,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养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新的政治理论教育模式涌现,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保障。届时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让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实际效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16-2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11):6-29.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25):9-1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5(1):13-20.
作者简介
李 琳 长安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附属学校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