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2版
基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选用的思考与实践
文/付春明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其教学价值在于构建以史料为基石的历史认知体系。在高中历史课堂实践中,史料教学通过系统化的史料筛选、多维度的史料解析和批判性的史料互证,搭建起师生对话的学术场域。实现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结构化的史料选用机制:一方面,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与适切性,精选能承载核心素养发展要点的关键史料。另一方面,要构建层次化的史料解读框架,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促进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跃迁。这种浸润式的史料教学,既能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专业能力,又能涵养其求真求实的史学品格,最终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生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达成诸素养的必要途径。 ” [1]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史料作为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石,使得史料教学成为一项必备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亦是实现该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而史料实证的前提与有力支撑,在于科学遴选、严谨甄别真实、可靠、翔实的史料,构建坚实的证据链条。因此,如何基于学情、紧扣教学目标,科学、精准地选用史料,以更好地服务于史料教学,提升教学实效,进而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驱动教学实践创新、值得深入探究的核心课题。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一线实践,系统关注并深入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史料选用失范现象,通过典型案例透视其内在根源,并积极探索将科学选用史料有机融入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性策略,以期为提升教学效能提供实践参照。
   发现:史料教学中普遍存在选用失范现象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支柱,是其他素养得以落地生根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