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1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发展的系统逻辑、突出问题与实现路径
  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个切入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夯实一体化发展的物质支撑基础;提升财政支出效率,提高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使用质效;提高税收政策精准度,发挥一体化发展的税收激励作用。
  (三)加大相关政策供给力度
  一是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统一谋划,建立相应的政策协同机制。例如,在国家层面可探索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中央科技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整合,建立“中央教育科技人才委员会”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部门的规划制定与资源调配功能,提升中央的政策和战略统筹力度。二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立法工作。现有的教育人才科技在各自领域的现有法规中相对完善,多是基于本行业具体实际制定,但是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的交叉逐渐在扩展和深入,相互之间缺少有效衔接。建议有关方面适时开展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立法调研,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增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内容,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在后续动态调整。三是建立资源整合平台。积极采用数字智能技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建立资源整合平台,深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在这一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项目需求,高校可以竞争科研项目,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能够参与项目研究,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交流。通过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能够激发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活力,提升一体化发展的深度和质量。
 (四)加快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判断和评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挥棒”。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解决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升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潜力。
  一是坚持分类分层的评价原则。在教育领域,要区分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不同种类的普通高校,制定不同类别的评价体系。在科技领域,需要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围绕基础研究实行多元评价,推行科研论文代表作制度、纵向科研项目考核制度等“一揽子”考核制度。针对应用研究,重点考核其科研技术转化的经济效益,确保其效益落地。在人才领域,重点考核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建设成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培养青年人才的力度。二是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准则。在指标体系的设定中,提高过程在考核中的研究比重,重点关注过程对科研结果的影响,防止过度关注结果所导致的科研功利主义倾向,抑制学风不正现象。三是实现多元价值的有机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评价体系要适度设定跨领域的评价指标,避免单一价值取向影响跨领域的考核指标取向,以更好考核和评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态势。四是坚持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优劣,定性评价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现状,定量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能够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背后的影响机制以及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肖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逻辑、困境及其突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5,(3):5-16+181.
  [2]曲铁华,高海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治理结构与实施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5,(2):83-92.
  [3]谢佳慧,王伟同.财税政策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当代财经,2025,(6):30-42.
  [4]周洪宇,李东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内涵、动因、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3):7-19.
  作者简介
  张陈一轩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