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4版
基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选用的思考与实践
  经合理筛选、适度剪裁、必要注释便大量堆砌未经处理的原始文言材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史实与历史逻辑,反而会成倍加重其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引发挫败感与注意力涣散,使原本旨在“实证”的史料教学背离初衷,丧失其应有的认知支撑与思维训练价值。
  基于上述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观察并确证的共性问题,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与反思,本文积极探索并尝试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选用史料的优化整合策略,以期切实提升史料教学的实效性,服务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实践:科学选用史料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紧扣教学主题的史料选用原则
  1、主题导向性原则
  教学主题是史料选用的根本依据。在确定教学主题后,无论是核心内容还是跨学科拓展,所选史料必须严格契合主题要求,做到精准对应、有的放矢。选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史料的完整性,将时空观念有机融入,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截取。
  以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中“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内容为例,可以运用课本上的“史料阅读”中的这段史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段史料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对应小标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可以证明“汉王所以能全面而详尽地知道天下山川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人力物力强弱的地方、民间疾苦等,都是凭借萧何完好地得到秦朝文献资料” [2],文字中尤其提到户口多少,可见秦朝丞相、御史的府库应该有户籍方面的资料。
  运用这则史料,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解读,不仅能够论证“ 历史户籍制度演变”这个小标题下的主题,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这则史料就在教材上,方便学生阅读、分析和实证。其实,课本中选用的史料是经过编者千筛万选获得到的,符合小标题的教学主题。教师通过深度解读这段史料,既能实现“论从史出”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教材优先原则
  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专家团队精心筛选的优质教学资源。以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为例,封面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就是极佳的教学素材。通过对比分析图像内容与历史事实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认识,一是图像史料的特殊性:佛教感应故事的艺术创作特征。二是历史叙述的主观性:陈述者的立场对史实呈现的影响。三是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不同文明互动中的认知差异。这种基于教材史料的深度挖掘,既能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主题,又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现史料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3]
  3、教学实效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地选用史料以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核心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沈为慧对此有着深刻的洞见,他尤其警示我们:盲目追求课外史料的新奇性、独特性,往往会导致教学偏离正轨,效果适得其反。这种对新奇史料的过度追逐,表面上看似丰富了课堂内容,实则可能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教师耗费大量精力搜寻“新料”,学生却因史料脱离主题或难以理解而云里雾里,教学的核心目标反而被冲淡或模糊。
  为避免这种“为用史料而用史料”的形式主义,确保史料真正成为服务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工具,沈为慧强调了教师应遵循的三个关键行动路径,构成了“教学实效性原则”的核心内涵:深入研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