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5版
基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选用的思考与实践
  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史料运用。避免陷入“为用史料而用史料”的形式主义误区,确保史料选用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
  (二)史料选用的适度性原则
  1、数量控制原则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史料呈现虽便捷,但需警惕“史料过载”现象。教师应当注意:单次呈现的史料篇幅不宜过长,以200-300字为宜;关键史料需放大字体(建议不小于24号);重点内容应做标注提示;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建议3-5分钟)。
  2、质量优先原则
  史料选用应遵循“少而精”的标准,具体要遵循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典型性,即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二是适切性,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三是价值性,即能有效支撑教学重点;四是层次性,即简单史料与复杂史料合理搭配。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早期中华文明”专题为例,涉及分封制的内容,精选《史记·周本纪》关键段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被封侯的是哪几类人?”“周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很容易就能够得出“周天子分封的是三类人,分别是先代贵族、功臣和同姓王室贵族;而分封的诸侯要尽到拱卫王室、经略边疆”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史料进行分析,解决了认知上的问题。在这个研习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时空定位的剖析,发展了时空观念素养;通过解读史料、论证结论,提升了史料实证素养,并且在解释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史料量化管理,既能避免信息过载,又能确保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适度的史料研习中实现深度学习。
  (三)坚持价值导向的史料选用原则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浩如烟海,其内容取向多元复杂。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审视,部分史料具有明确的正向引导功能,而另一部分则可能蕴含消极或偏颇的倾向。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其认知能力尚在发展完善中。基于此,教师在史料选用时必须严格遵循价值导向原则,优先选择符合主流历史观、具有正向教育意义的史料。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一使命要求教师对史料进行审慎甄别:对于上古时期的传说类史料,应秉持辩证思维,在确保其与教学主题契合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而对于后世附会演绎、缺乏可靠来源的记载,则需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可舍弃不用,转求更具实证性的替代材料。
  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引用史料必须以此为限度”的准则,要求教师严格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演绎:戏说性质的野史碎片不得作为实证依据,服务于特定立场的杜撰材料必须排除,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春秋笔法”式记述需谨慎对待。所选史料应同时满足真实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三重标准,确保其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念。[4]
  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现存史料中既有反映群众爱国热情的官方记载,也不乏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回忆录。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应立足中学生认知特点,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优先选用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典型材料。那些立场模糊、记忆失真的个人叙述,虽可作为学术研究中的辅助参考,却不适宜直接引入中学课堂。通过精选反映人民集体参与的史料,能够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