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基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选用的思考与实践
  深刻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这一历史论断,进而认识人民群众在救亡图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历史关联。[5]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中学生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认知方式,史料教学对其思维模式构成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实施分层设计:基础性史料需符合学生普遍认知水平,适度拔高的拓展材料则应服务于差异化教学。这种有梯度的史料选用策略,既遵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又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严格学术筛选和价值校准的史料,才能有效构建学生的历史认知框架,实现史料教学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思考:史料教学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是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史料是历史学科特有的认识依据和途径,也代表了追求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选用合理、有效的史料进行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特色之一。“教师借助历史素材和问题设计营造历史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史料实证能力蕴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运用史料教学,选用合适的史料,论证相关观点,既遵从了“论从史出”的研究途径,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会运用史料、理解史料、辨析史料,凝练主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认识,从而让认知能够更上一个层次,真正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学习中获得智慧,服务人生。
  史料教学的科学运用,关乎教育理念,也关系教育方法;既涉及教学目标,也反映教学技能。史料教学中,史料的事实性和论证性可以解决“如何知道”的问题;其参与性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即解读史料、阐释史料、论证观点的过程,既夯实了学生应知的历史事实,又提升了其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原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像史学家一样思考”。这一过程既锤炼了学习能力,又提升了学科素养,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对新的知识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
  在史料教学中,大量接触、理解、阐释原始史料,有助于学生触及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能通过对比相异史料,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辩证扬弃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理解,意味着他们在记忆知识的同时,其思维与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包括认知能力、同理心、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提升。在核心素养时代,这真正实现了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有所获、有所悟、进而有所行,符合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传统功能。
  总之,在新课标语境下,掌握科学选用史料的策略与方法,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成效,进而影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以史料为核心,以史料选用为前提,以史料教学为方法,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进而辐射其他素养的培育,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赵剑峰.从佛教感应故事画的角度解读《张骞出使西域图》——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3封面图像考释[J].中学教学参考,2023(25):54-57.
  [4]王德民,李应平.新课标视角下如何用史料建构学生的历史叙述与解释[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8):20-26.
  [5]李金飞.五四运动“爱国主义”的突出特性[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5):33-38.
  作者简介
  付春明 陕西省子洲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