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7版
核心素养导向的 小学数学大单元之课时教学探索
文/崔敏
  
  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大单元课时教学落地路径。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针对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解模糊,主动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人数过少的现象,提出通过搭建网状结构的知识框架,迁移方法相近的活动经验,发展素养导向的隐性思维和设计创新应用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联结、经验迁移、思维生长与问题解决,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行路径。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具体体现为当学生未来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场景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形成。大单元教学用系统、关联、整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中知识孤立、碎片化的局面,用知识学习的迁移、内容的贯通、长远的目标、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单元教学无论如何进行结构化、框架化的设计,素养目标达成的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师生思维内在的结构化远比课堂上单元教学重构的外在形式更有价值,因此,落实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
  研究中,课题组对西安市13个区县的519位数学教师进行了“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62.01%的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了解程度一般,呈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70.29%的教师很少使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2022年10月至今,课题组在11所小学共计听数学课600余节,其中,教师主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不足5%。在课后访谈中,老师们表示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内容重组时,或把握不准知识点的选取,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的难易程度极难把控,让一线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课时重构“望而生畏”。如果能在现有自然单元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大单元的理念统领每课时的教学实践,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有时效性。因此,一线教师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
  搭建网状结构的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是指在学习某一学科时,所构建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师生理清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横向勾连,从而形成数学的网状知识结构。在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