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4版
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 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转化嫁接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转化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助于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升思政实效。教师应当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和研讨,加强与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合作,主动探索古诗词与思政的结合点,创新传播手段,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掌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平台,提升课程思政嫁接能力。同时注重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各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改善自身短板,促进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进而促进古诗词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最后,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探索教育技术整合能力[10],掌握智能备课系统,如ChatGPT、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实现思政案例的精准推送、教案的自动生成以及教学内容的智能化匹配。
  (三)引导学生提高课程思政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的渗透和融入应当遵循隐性教育的原则,这意味着教育过程应当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1 1]或显性方式来实现 。 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学习的道路上,学生应当努力感受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当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在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这些教育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价值观的双重提升,才能真正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家国情怀、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等,融入字里行间。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地方高校应当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课题组成员:杨子毅,何家理,夏一轩,刘璠,王敏涵,陈奕炙)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孙硕.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4(4):130-136.
  [3]魏晓微.中国古典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24(22):200-202.
  [4]邹昀芹,黄珍慧.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大学,2021(12):49-50.
  [5]何家理.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论教师功能发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4(5):117-121.
  [6]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7]孙国宽.古诗词辅助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新[J].内蒙古教育,2024(2):59-66.
  [8]苗苗,周耕.基于隐性教育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2):132-134.
  [9]罗洪铁,陈淑丽.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功能及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85-89.
  [10]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11]赵紫文.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在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拓展研究[J].汉字文化,2017(15):56-57.
  作者简介
  杨子毅 安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团支部书记、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何家理 安康学院二级教授、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经济
  夏一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 璠 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