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3版
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 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行课程思政嫁接方面的能力不足,缺乏相关培训。
  首先,22.22%的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能更专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见表3) 。
  其次,40.41%受访者认为教师缺乏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技巧和方法、缺乏足够的培训和资源来支持教师在课程中进行巧妙的思政嫁接,缺乏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在不同学科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 35.97%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课程思政培训及相关资料,亦会让教师无法得到课程思政的嫁接能力的提升(见表3) 。
  最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理念也可能对其课程思政嫁接能力产生影响。一些教师可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擅长创新探索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这些教师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与学生互动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实施。相反,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的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更容易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因此,教师是否与时俱进改进其教学风格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程思政嫁接能力的高低。
  (三)学生缺乏兴趣和合理引导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缺乏明确认识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课程考核对思政元素不重视;二是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举措;三是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足。41.52%的学生表明他们学习古诗词的主要动力是为了应对课程考试的需要。同时由于古诗词采用的是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此外,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给予适当的引导,未能将思政元素与古诗词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对这些元素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自然会受到影响(见表6) 。
  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创新思考
  (一)学校将课程思政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在当前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强化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指标要求,推动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地方高校应当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教师教学课堂评价体系是高校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利用情况及课程思政等情况,学校应当通过量化指标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其实施效果。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以此作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依据。
  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课程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的教育生态,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