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 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这种缺乏统一要求的情况,不仅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地方高校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弱化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效能。
2、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缺乏嫁接能力且传授方法单一
传播手段的单一性表现为教师在推广古诗词文化时过分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讲座、课本阅读和考试等。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这些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来传授古诗词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而忽视了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互动式学习模式,那么学生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吸收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7](见表3) 。
3、学生因古诗词难懂而缺乏探索兴趣
客观上古文本身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凝练性,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这使得古诗词在传播和教育过程中难以被大众所理解。由于古文的这种特性,往往需要通过专业的解读和讲解才能被现代人所接受,这也就导致了古诗词文化在推广上的局限性。其次,教师讲授侧重写作忽视思政元素提炼,或是自身对古诗词文化理解不足、思政元素嫁接生硬等问题,使古诗词文化赏析停留在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其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8],使得课堂单一,无法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见表4) 。
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途径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在调查中有28.19%的受访者认为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无需涉及思政内容。另有28.75%的受访者觉得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见表5) 。
调查显示,地方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德育课程等,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使课程思政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这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9]。
(二)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被期望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许多教师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