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 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为主的3个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10份,汉语言文学专业305份,英语专业60份及其他专业(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等专业)50份,共计725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720份,有效率99.31%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对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的认知程度、融入了解情况、利用教学融入情况、对于当前存在问题原因以及思政元素利用途径提升的建议。同时对陕西省内13所高校(安康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榆林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了收集。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途径,为地方高校将古诗词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供可行的借鉴模式和经验。
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途径的现状与问题
(一)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成效
古诗词文化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陕西省内三所地方高校进行抽样调查,64.3%的受访者认为古诗词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33.61%的受访者认为有一些,但不多。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或很少或完全没有。同时,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的教学融入认可度高,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古诗词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这表明古诗词作为文化载体,被广泛认可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见表1) 。
古诗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具备显著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古诗词文化中思政元素利用途径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课程思政缺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明确了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要求。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延伸扩展为全部课程,意味着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叠加起来就形成了育人主渠道的作用[6]。
调查显示,41.1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课程思政缺少相应的政策或评价体系缺失,导致没有明确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和方向(见表2) 。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古诗词的字词解释和意境描绘,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个人对古诗词的政治解读,而这些解读可能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