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6版
在黄河的浪涛与光影中思想
策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撰文/肖云儒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大概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关于黄河的记载。在中国人的历史记载与意识里,黄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而是中华民族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中华文明的主干,是民族文化心理最基本的参照坐标和精神文明象征。
  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几千年来,黄河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明绵延永续,关于黄河及其文明的书写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一条河流及其文明的书写,不仅要将其置放在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关系中去考察,还要将其置放在这条河流所孕育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与艺术等视角上去考量,并昭示它未来发展的前景。
  本期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策划、组织、撰写的九篇黄河文化专题文章,正是这样一组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思考的文化随笔。它们以“地理景观”这个全新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解读,选取古津渡、史前遗址、水利文化遗产、古关隘、古镇、书法碑刻、戏曲、民歌、文学等切入点展开,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表达方式,以实地勘查与文化反思融合的写作思路,既梳理出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也展现出古老的黄河文明绵延、升华出来的绚丽多姿的现代文化。
  这组专题文章分为黄河文化与黄河文艺两类。前者书写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展现千年古渡是黄河文化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人类迁徙与贸易的廊道,承载着几千年来黄河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的史迹与密码。《太行八陉:穿越千年的文明走廊》描绘了散落在黄河臂弯里的一座座历史关隘既是王朝兴衰的见证者,也是文明交融的参与者。《陕晋蒙宁甘沿黄古镇共生发展研究报告》则分析了陕晋蒙宁甘各地沿黄古镇承载的农耕文明、商贸往来、民俗传统,是黄河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黄河岸边的华夏序章》以对裴李岗、仰韶、大汶口、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史前文化遗址的叙述,揭示了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黄河水利 生生不息》展示了千年引黄灌溉如何浇灌出一片片农业绿洲,叙述了历代先贤治水的往事与智慧。
  后者阐述黄河流域精彩纷呈的艺术文化。《黄河流域陕西书法艺术巡礼》展现了在陕西书法艺术镌刻下,黄河流域历史的沧桑巨变,从一个角度梳理出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民族的脉搏——黄河文学探析》阐述母亲河形象在诗词、歌赋、散文、史传、神话传说中的呈现,表达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生生不息黄河水 滋养声声不息民歌情》写出回荡在山陕黄河大峡谷的黄河歌谣,是黄河儿女雄浑的绝唱与中华民族强劲的心音。《九曲黄河万里腔》描述在母亲河的九曲回肠中,每一粒沙都蕴藏一段唱词,每一道弯都转出一折戏文。
  大江大河牵动着文明的变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黄河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中华大地无比丰富的自然形态与历史时空,这组文章描绘出黄河母亲的历史身影,书写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璀璨光辉。
  ( 作者简介:肖云儒,中国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化学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