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6版
太行八陉:穿越千年的文明走廊

  白陉七十二拐
还有碗子城、横望隘、天井关等诸多关隘遗址。
  碗子城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县晋庙铺镇碗城村,是一座圆形的石砌关城。据《元史》记载,元朝初年,窝阔台伐金,大军分三路南下,中路军由窝阔台亲领,即从碗子城南下渡河。元朝末年,大将察罕帖木儿镇压山东农民运动,为了封锁太行诸陉,亦曾派兵驻守碗子城、吾兒谷、井陉口。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3],元 朝统治仅维持不足百年,想当年,窝阔台雄心壮志南下灭金之时,肯定想不到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最终会败给一群农民吧。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雨,如今的碗子城只剩下残城一座,有东、西二门,羊肠古道穿城而过,南临深谷,北依陡壁,城内北侧尚存屋舍残壁,西门外有石墙长约30米,应该是附属防御设施。古羊肠坂蜿蜒盘曲,长约900米,残存关卡、石寨墙、古羊肠坂石刻等部分遗迹。
  碗子城西北的大口村,有着羊肠坂道上最大的关隘——横望隘(又名横望寨)。横望隘建在两山之间,两边是赵长城与北齐长城,中间仅留一座拱形石门洞,极其矮小,骑兵下马方能出入,故称“三晋雄关”。昔日的阁楼、城墙、垛口今已不复往日雄姿,残存的石墙也仅能供人凭古吊今。一代名相狄仁杰从洛阳前往太原任职,曾在此感叹命运、望云思亲,留下了著名的“狄公望云处”,至今还有明清碑记为证。
  继续向西北,便是晋豫边界门户——天井关(又名太行关),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泉水而得名。孔子周游列国,即将西入晋国,路经此地,听闻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害,望黄河兴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2]毅然调转车头返回卫国,即著名的孔子回车典故。“君子讳伤其类” , 在孔子看来,窦鸣犊、舜华作为晋国贤大夫,曾 [2]辅佐赵简子建功立业,却难以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让人油然而生兔死狐悲的恐惧。如今的天井关仅剩下明代城墙残垣、瓮城关楼遗址、孔子回车处碑刻等遗迹,提醒人们这座雄关要塞的昔日辉煌与繁忙。
  东西通衢
 (一)白陉丝路,商旅如织
  白陉南起河南辉县薄壁镇白鹿峰,北到山西陵川县平城镇,全长150公里。《左传》记载,前550年,齐国伐晋,由此陉进军山西。前453年,三家分晋,白陉成为韩、赵、魏三国的天然分界线。明清晋商崛起,白陉因贯通晋豫、连接南北而成为商贸要道,号称“太行山中的丝绸之路”,大量铁器、药材、皮毛、茶叶等物资由此运销全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这里作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的重要交通线,承担了大部分物资运输与部队调动任务,至今还有悬天古道、七十二拐等遗存。悬天古道,因道路高悬于山腰而得名,至今还有古代骡马蹄印,是“太行山中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