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穿越千年的文明走廊
轵关陉号称“太行八陉第一陉”
岖,最窄处仅容两车车轴相错而得名,向来就有“封门天险”之美誉。作为连通太行山东西的重要通道,轵关陉战略意义非凡:著名纵横家苏秦曾说过,[2]“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司马迁亦曰:“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 , “轵道”即轵关[2]陉,秦出轵关陉而南阳震动,南阳震动则天下震动。轵城西通上党,北达赵与中山,东至齐鲁,南到荆楚,为秦汉中原之交通枢纽。曹操北征高干、拓跋焘西征胡夏,均曾路经这里。南北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先有后赵石虎从轵关西出讨伐前赵刘曜于蒲坂,后有后燕、西燕、后秦在此鏖战不休,东魏、西魏屡开战火,轵关陉始终是动荡的焦点。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曾在此阻击日军西进。
轵关陉战略位置突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因拥立周襄王有功,获封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轵城等地,为了控制南北交通,便在轵关陉建关设卡,以图霸业。北齐河清二年( 563) ,斛律光在轵关以西修筑长城二百里,屯兵驻守。以后历朝均有修缮重建,形成了严密的关隘体系:今河南济源轵城镇的轵关(又名封门关、封门口)、虎岭关和山西侯马市的铁刹关(又名铁岭关、“厄口”)等,都是著名的雄关要塞。
铁刹关位于绛山上的隘口村,建于五代后晋时期。说是关,现在仅剩下半截夯土堆,混着碎石的土墙上爬满了野酸枣,城门豁口被丛生的荆棘半掩着,当地人称“堡子疙瘩”,关城坐落在山间的隘口古道上,踮起脚尖往墙外看,左侧悬崖耸立,右侧深不见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曹操北征高干,一定感慨过太行山的高峻;拓跋焘西征胡夏,一定聆听过战马的嘶鸣;尉迟恭镇守此地,一定打败过无数来犯之敌……抗战期间,中国军人的机枪就架在这面残墙上,他们将昔日关隘变成卫国堡垒,用满腔热血换来今日的和平宁静。山涧里的水依旧流淌,仿佛爱国将士的英魂长存,他们与曾经的雄关要塞一起,成为不畏侵略、英勇抗战的民族精神象征。
如今,312省道及南同蒲铁路沿着轵关陉的走向四通八达,晋煤从这里走向全国,运煤车日夜不绝。顺着轵关故道继续向北,千年光阴渐行渐远,窗外的风呼啸而来,夹杂着乌金气息,还有战国硝烟、汉代茶香、唐朝胡笳、明代箭鸣,以及今天的汽笛声… …
(二)羊肠坂道,雄关列峙
太行陉南起河南沁阳西北长平乡,北至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碗城村,全长约100公里,因为地处“太行山南麓要道”而得名,又以陉道蜿蜒如羊肠,而有“羊肠坂道”之称。与其他诸陉不同,太行古道地势明显高峻,陉道在悬崖峭壁中延展抬升,最窄处仅容单人骑马通行,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晋文公称霸时,举全国之力拓宽此道,使之可从三晋直通河洛。战国末年,秦将白起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与赵军激战,坑杀40万赵国降兵,即著名的“长平之战”。明清茶马贸易兴盛,晋商行走天下,全赖此道运销煤铁茶叶。至今,342国道、碗周线(碗城村-周村镇)部分路段依然沿太行古道走向,是著名的豫晋经济走廊。顺着碗周线一直向西北,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