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太行八陉:穿越千年的文明走廊

  井陉娘子关
  风月关与玉皇阁隔滏阳河东西相望,仿佛两尊威武的门神,守护在滏口陉两侧,成就了滏口陉雄关要塞的美名。远远望去,滏口祠等庙宇建筑群坐落在神麇山南一条数十米的石券之上。石券西口“风月关”三个蓝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穿过长长的拱形石券,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明代进士张应登亲书的昆山明月阁碑。再往里,便是坐南向北的黑龙庙,里面供奉着黑龙爷的塑像。西面是昆山明月阁,供奉着观音菩萨。
  参观完黑龙庙、明月阁,站在风月关上,向北眺望,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古人会在此设关:滏阳河自西北向东南而来,在此处缓缓弯成一个弧形。站上关楼,南来北往的商旅、军队,还有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数百年前的古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将关楼建在这里,瞭望敌情、欣赏美景两不误,风月奇美。唐初修建的阁楼、庙宇早已消失殆尽,现存建筑都是明清以后重修改建的,虽然已失去原有风貌,但依然庄重紧凑。如今的风月关,是连接峰峰矿区与外界的交通枢纽,每日里运煤车络绎不绝,成为实现传统与现代跨时空交流的桥梁纽带。
  (三)井陉古道,富路雄关​
  井陉因地形四周高、中央低,形状像井而得名,是太行山中唯一可通行大车的天然孔道,地势险峻但路网密集,自古即为“冀晋通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修建驰道,至今井陉县天长镇到土门关一带还有一段秦皇古驿道遗址,车辙痕深达20厘米,甚至比罗马古道还早100多年。井陉分南北两道,南道从太原经平定、固关到微水镇,北道从阳泉经娘子关到天长镇,两道汇合后经土门关进入华北平原。战国时期,秦灭赵、韩信背水一战都发生在这里,安史之乱时,李光弼、郭子仪亦曾在此阻击安史叛军。明清以后,经由井陉的商贸活动尤为频繁。山西的煤炭、铁器,河北的粮食、布匹、瓷器,都经此南下北上,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富道” 。
  井陉南道上的固关与北道上的娘子关、土门关,构成了稳定的防御三角,牢牢地扼制住晋冀通道。抗战期间,著名的娘子关保卫战、百团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当年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于此而得名。关城在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关城下绵山连绵,绵水潺湲,近百米的石铺古驿道蜿蜒而上,青石温润光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通往关城的路旁,赫然矗立着 “娘子关”三个大字。关城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城楼题额上书“天下第九关”,拱形砖券门上则是“京畿藩屏”四字,抬头仰望,雄伟巍峨的压迫感扑面而来。穿过数十米的拱形石券门,顺古驿道向前,关城老街直通南门,两侧遍布明清四合院,城内住户大都是明清军户后代。娘子关长城仿佛关城的两翼,城垣蜿蜒,雉堞林立,十数步便有一个瞭望孔,是现存较完整的长城之一,南侧长约600米,城墙呈斜坡绵亘通向峰巅,烽火台高耸入云,稍有风吹草动,守关将士即可知晓。
  土门关为井陉东口,又名井陉关,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以东,北屏畿辅,东达河朔,西通秦晋,号称“三省通衢”。前204年,韩信率数万汉军与20万赵军在土门关一带对峙。赵王歇轻信陈馀之言,决意与汉军决一死战。韩信以二千精兵携带旗帜埋伏于草山(今鹿泉乡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