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蒙宁甘沿黄地区古镇共生发展研究报告
山西大同古城第一街云路街
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及数字技术等手段复原“炉山不夜”的景观,重现“ 千年古窑”的夜间灯火盛景;打造陶瓷文化数字艺术体验中心,提供夜观陶情的数字化旅游方式。以此为基础,围绕周边乡村,带动周边多个节点发展,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格局。各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吸纳陈炉镇及周边村民参与生产经营,以自主经营、订单生产、资产出租、股份分红、景区管理服务和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增加陈炉古镇居民收入。2024年,陶瓷产量达到109.6万件,陶瓷加工运销年均产值3700万元[5] 。
古镇共生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现有协作机制与成效
近年来,五省区在古镇共生发展方面已建立初步协作框架,形成三类合作模式。一是联盟式协作平台。 2023年,陕蒙实现首次旅游跨省联票,陕西靖边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蒙古萨拉乌苏旅游区实现“一票游两地”。2025年4月17日,乌审旗、靖边县和横山区围绕“同饮黄河水共溯文明源”主题,签订了一项为期三年的三地研学旅游跨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推动文旅资源整合、保护文化遗产、共建旅游市场、交流人才等。二是线路化联动实践。2025年8月15日,由陕晋两省统筹推动、联合打造的“秦晋之好旅游一卡通”突破省级行政边界,面向全国公众发售,范围涵盖陕西8市、山西11市以及湖北十堰、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石家庄,构建起“5省级行政区22城214景区/演艺”的旅游网络。三是文艺引流创新。2025年3月30日,由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晋剧《大唐明月》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合龙山景区演出。6月13日至14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先后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展以“黄土情韵·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民乐民歌戏曲音乐会高校巡演活动,演出剧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板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省级非遗项目笛子二重奏《跑旱船》、秦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选段、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民歌《脚夫调》等。
(二)面临的发展瓶颈
尽管取得一定进展,区域古镇共生发展仍面临五大关键挑战:一是生态资源制约。古镇文旅投资力度总体不够充足(部分古镇曾因矿业开发面临生态修复压力),经济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发展选择受限,游客体验打折扣,游客消费链条短,人均贡献值低。二是文化协同机制缺位。缺乏跨省协调机构,各省、各古镇间联动不足,导致资源整合不足。以陈炉古镇为例,虽拥有独特陶瓷文化,但未与山西陶瓷重镇怀仁形成有效联动;托克托县河口古镇的渡口文化也未能与碛口古镇的漕运文化形成呼应。三是基础设施联通不足。交通可达性较差;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接待设施体量和品质不足;缺乏现代化商业服务配套。四是品牌影响力不足。古镇资源碎片化开发现象突出,缺乏统一的区域品牌规划和打造,未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标识系统和国际级IP。陕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