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8版
九曲黄河万里腔— —黄河流域戏曲基因的千年流淌
  坡上的苍凉况味,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
  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则以更宏大的叙事格局,书写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义演捐献战斗机的壮举,不仅为豫剧赢得爱国剧种的美誉,更彰显了戏曲艺术与民族精神的深度共鸣。其现代戏《朝阳沟》开创的生活化表演范式,将板胡弦音编织进拖拉机轰鸣的田间地头,让戏曲真正成为记录时代脉动的活态史诗。
  及至黄河下游,奔涌的河水变得宽阔平缓,其滋养的戏曲艺术也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市井烟火,既流淌着历史的厚重,又跃动着生活的温度。在鲁西南的菏泽、济宁等地,山东梆子以高调闻名,素有“山东吼”的粗犷气质。它的唱腔激越澎湃,表演程式豪放大气,尤其砸夯唱法要求演员以丹田气发出震撼声效,将鲁西南人民的刚烈性格外化为舞台上的力量感;而柳子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保留了大量元明俗曲,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曲牌丰富,达600余支,如《山坡羊》《锁南枝》等,兼具北曲豪放与南戏婉约。其表演融合武术与舞蹈,丑角常以“矮子步”“旋风脚”增强喜剧效果。由于宫调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邈,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
  转向鲁北,吕剧的婉转则勾勒出另一番生活图景。它脱胎于山东琴书,以济南方言为念白基底,唱腔如溪涧流水般细腻,尤其擅长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描摹家长里短。《李二嫂改嫁》中,胶东民歌的滑音与鼻腔共鸣的运用,将女性角色的温婉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吕剧经典。
  这些剧种虽风格迥异,却共同织就了黄河流域戏曲的立体画卷,它们以舞台为媒,让传统艺术在烟火日常中焕发新生,成为解读黄河文化的重要密码。
  基因:戏曲里的黄河密码
  通过对黄河流域戏曲艺术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其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更是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民俗、方言、历史故事紧密相连,承载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黄河不仅是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而戏曲正是这条文化长河中最生动的浪花之一。
  黄河既孕育文明,也曾带来灾难,因此治水成为黄河流域人民共同的集体记忆。戏曲中大量反映治水题材的剧目,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精神的传承。《河伯娶妇》取材于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的典故,通过揭露“河伯娶妻”的迷信骗局,歌颂科学治水的智慧。剧中丑角的插科打诨与正角的慷慨陈词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戏剧冲突。《黄河阵》则以神话形式讲述姜子牙治理黄河的故事,其中“水袖功”和“浪涛身段”的运用,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模拟黄河的汹涌澎湃,极具视觉冲击力。《大禹治水》在多个剧种中均有改编,塑造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形象。剧中常用集体舞蹈表现民众协力治水的宏大场面,如豫剧中的“夯歌舞”、秦腔中的“号子唱”,生动再现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壮阔历史。这些剧目不仅在内容上传承了黄河精神,在表演形式上也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动作,如“水浪步”“治水架”等,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宝贵遗产。
  黄河流域的方言直接影响着各地方剧种的音乐特征,使戏曲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山西晋剧的唱腔建立在并州片晋语的基础上,其连续变调规律与唱腔旋律走向高度一致。例如,晋剧中的“滚白”唱法,其抑扬顿挫的节奏与晋中方言的语调起伏如出一辙,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