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腔— —黄河流域戏曲基因的千年流淌
“送戏下乡”活动
“戏曲进校园”工程
年长者96岁,而45岁以下传承人仅零星分布在山西、甘肃⑤等少数地区。 即便在拥有十多万从业者的豫剧领域, 83%省级以上传承人已逾花甲之年。虽然从业者基数较大,但高端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许多老艺术家都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难以承受传统戏曲训练的艰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与人才断层并存的,是演出市场的持续萎缩,这一态势同样令人忧心。20世纪80年代河南某县剧团下乡演出时,观众攀爬树杈争相观看的盛况已成绝响。数据显示:河南省县级豫剧院团从改制前的106个锐减至2017年的80余个,从业人员从近万人缩减至3300多人。 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⑥黄河流域县级剧团中全年演出超200场的仅占12%,61%的剧团演出收入不足总收入的三成,更有43%完全依赖财政拨款。“有时候台下观众比台上演员还少。”一位秦腔剧团负责人无奈地说。2025年5月,安万秦腔剧团在银川大剧院售票首日上座率不足三成,而该团在西安城墙下演出时曾出现“安检通道排长龙”的盛况,这种市场困境直接导致许多地方剧种面临失传风险,如山西的耍孩儿、河南的怀梆等,目前能完整演出的专业剧团已屈指可数。
除却人才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外,更值得警惕的是观众群体日趋单一化的问题。如今的戏曲观众呈现明显的“三多”特征:60岁以上老人多、农村观众占比多、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多。这种严重失衡的受众结构,不仅制约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广度,也为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更多变数。
奔流:当戏曲遇上Z世代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传统舞台日渐冷清之际,一场静默的复兴正在数字世界悄然发生。年轻一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古老的戏曲基因编写着新的传承密码。
在这场复兴中, 新媒体平台率先为戏曲开辟了新天地。《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平台年戏曲直播超80万场,累计观看人次达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相当于每次戏曲直播都是一场中型演出。抖音平台生态覆盖戏曲种类超过300种,231种已开通直播。其中梨园秦声抖音直播超过100场,累计观看人数超100万,其中00后观众占比不断提升,显示出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更让非遗传承焕发新生,2022年陕西非遗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