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1版
九曲黄河万里腔— —黄河流域戏曲基因的千年流淌
  播放量达141亿次,是2017年的300倍。青年演员张晶琪通过老调新唱的创新演绎,在短视频平台收获10万粉丝,让传统秦腔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不止于传播方式的革新,数字化技术也为戏曲保护提供了新可能。中国戏曲学院建立的戏曲音视频特色库已收录近3万盘珍贵资料。2025年数据显示,秦腔通过数字人、AR剧场等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抖音秦腔话题播放量突破9.2亿次。这些数字预示着:戏曲的黄河,正在数字平原上开辟新的河道。
  而要实现可持续的传承,教育体系的创新则注入了更为持久的动力。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表演进修班已培养33名学员,采用“经典剧目传承+新媒体传播”双模块教学。陕西省推行的“戏曲进校园”工程覆盖全省85%中小学,西安市2024年在全市进行了500余场活动,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和青少年文化需求,选择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作品为中小学学生演出,为青春一代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2025年西安市临潼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完成85场次演出,其中“戏曲进校园”演⑦出60场次。 在专业剧团的培养下,各学校陆续成立戏曲社团,比如高新七小“古韵秦音”秦腔社团已成立7年,培养了一批批小戏迷。
  无论是借助AR技术重现汉代百戏,还是校园传习中的《寇准背靴》《柴桑关》,戏曲艺术真正的传承始终依赖于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马健翎先生“前锅的水沸腾了,后锅的水得续上”的比喻,恰是这种精神延续的生动写照。2024年,该院将央视春晚歌曲《上春山》改编为秦腔版MV,上线不久即风靡网络,几周内播放量破亿;今年7月推出的现代戏《红河谷》,又实现秦腔跨地域题材的重要突破,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探索印证了古老秦腔与现代创新能够深度融合。正如黄河之水永不枯竭,不过以雨雪、溪流或潜行地下的方式生生不息,黄河流域的戏曲艺术,也必将在代代传承者的身心之中,找到它永恒的河床。
  结语
  站在潼关古渡,黄河水拍打着千年前的河岸,秦腔的板胡声正顺着风掠过新栽的树苗。一位老艺人正在教孩子们练习水袖,他们的动作尚显稚嫩,但袖口翻飞的弧度,与汉俑上的纹饰惊人地相似。这一幕让人想起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乐伎——千年来,艺术的外壳不断更迭,但黄河赋予戏曲的生命力从未改变。
  当5G信号覆满黄土高原的沟壑,当AR技术复现宋元勾栏的美学,这条流淌了五千年的戏曲长河,正在新的文明河床上继续奔涌。只要“祖籍陕西韩城县”的唱词依然被不同年龄的人唱响,只要方言的平仄里还藏着黄河的节奏,这条戏曲长河,就永远向着文化的大海澎湃前行。
  注释
  ① 参考明文军.全国戏曲剧种数量[EB/OL].https://www.mct.gov.cn/vipchat/home/site/2/287/abstract/2017122610351074.html.
  ② 参考潘雨洁.东西问丨侯光良:“连臂踏歌”的彩陶盆,何以见证史前交流?[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643413709478219&wfr=spider&for=pc.
  ③ 《 挂画》是蒲剧经典选段,源自《梵王宫》,20世纪30年代王存才版本曾获“ 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赞誉.
  ④ 参考陈团结.大风影像|华阴老腔一声喊!华商记者探访中国演出组合里平均年龄最大的团体[EB/OL].https://news.hsw.cn/system/2025/0120/1817433.shtml。
  ⑤ 参考朱宁宁.激励更多青少年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传承队伍[N].法治日报,2024-11-12(06).
  ⑥ 参考李树建.基层文艺院团仍需加大扶持力度[N].中国文化报,2018-03-18(03).
  ⑦ 参考王三合,胡琳.戏曲进校园 传统文化共传承[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521294482485415&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毋 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批评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