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
庆阳南佐遗址发掘现场
据。庆阳南佐遗址的聚落规模与等级制度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土高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甘肃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便拥有一系列完整的文化序列,这些文化包括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它们在甘肃黄河及其支流流域广泛分布。这些文化不仅传承有序,而且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在西北地区的孕育和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到距今约30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5] 马家窑文化传承并将彩陶文化传统推向高峰;齐家文化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成为探讨中国早期[ 6]政权与国家形态的重要标本。 甘肃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化黄河流域遗址和文物价值阐释,展现黄河流域作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演进历史。甘肃不仅在地理上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而且在文化上,其先民的开拓精神和文化传承为黄河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
(二)甘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
甘肃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处,地形又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处,还地处黄河和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自然而然地成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舞台,各民族文化在此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孕育出甘肃多样且独特的文化风貌。甘肃黄河文化既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