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4版
甘肃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

  刘家峡水电站助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物。甘肃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技术等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汇聚、碰撞和融合。这里见证了黄河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贸易往来、宗教传播、艺术交流等,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例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印度佛教文化等多种元素,是黄河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生动例证。
  (三)甘肃红色文化是现代黄河文化灵魂的有机组成部分
  甘肃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挫折到胜利的关键历程,甘肃是长征胜利的见证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摇篮、西路军悲壮历程的铭记地。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各路红军在甘肃征战历时长达两年半,活动范围涉及44个县区,中共中央在俄界、哈达铺和榜罗镇召开了重要会议,红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地区实现了意义深远的大会师。[8]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驱在南梁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一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成为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不仅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宝贵的落脚点,还成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了“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 甘肃积淀了极其丰厚的红色资源,是甘肃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甘肃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 四)甘肃水利文化是现代黄河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肃有着悠久的水利开发历史和丰富的水利文化遗产,包含了水利工程技术、治水理念、用水习俗、相关传说故事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甘肃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现代黄河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明嘉靖年间段续仿造南方筒车,发明大水车解决了兰州地区取水灌溉难题,使兰州成为“水车之都”。水车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提水灌溉工具,承载了黄河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水利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刘家峡水电站、引大入秦工程、引洮工程、雨水集流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其中蕴含的奋斗不息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已然成为现代黄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典范。如今,甘肃水文化强调“四水四定”(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原则,注重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体现了人水合一的生态观。
  ( 五)甘肃的生态保护建设是黄河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在黄河流域有着独特且关键的生态地位,其生态保护建设对黄河生态文化意义重大。从生态层面看,甘肃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这些生态系统是黄河水源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