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6版
甘肃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
  新业态,如研学旅游、非遗体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边界,更培育了数字文创、文化演艺等新业态,为文化产业升级注入新质生产力。运用VR/AR技术生动再现大地湾F901遗址风貌及伏羲创八卦的传奇过程,使古老文化跃然眼前、触手可及。组织开展黄河文化谱系和各专题深度研究,创作推出陇剧《大河东流》、话剧《天下第一桥》、纪录片《在河之州》等一批黄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音乐剧《 飞天》等3部作品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构筑了新时代陇原文艺新高度,将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转化为触动人心的精神食粮。
  (三)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挖掘文旅融合的“经济价值”
  甘肃黄河文化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转化为经济效能。依托黄河首曲、黄河石林等自然景观与伏羲庙、炳灵寺石窟等文化地标,甘肃已推出“九曲黄河·高原生态”“ 始祖文脉·华夏古邑”等40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刘家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莲花山生态旅游区等品牌。沉浸式实景文旅剧《花开临夏五千年》将黄河文化与舞台艺术结合;兰州“夜游黄河”航线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通过文旅融合让黄河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文旅融合不仅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更通过“文化赋能”提升旅游附加值,成为甘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增长极。
  (四)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筑牢生态协同的“绿色价值”
  甘肃黄河文化深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黄河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甘肃跳出一域谋全局,强化流域意识,勇担上游责任,筑牢生态屏障,保障中下游水安全。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甘肃通过实施八步沙治沙、引大入秦等生态工程,完善水资源集约利用制度,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既守护了黄河生态安全,又为生态康养、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甘肃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践,加强与沿黄省区之间的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甘肃方案” 。
   结语
  黄河文化既承载着甘肃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藏着面向未来的发展密码。甘肃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在于守护历史记忆,更在于通过创新转化、文旅融合、生态协同等路径,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推动甘肃文化自信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甘肃当以“上游意识”守护生态根脉,以“黄河文化”开拓发展空间,将文化积淀转化为创新动能,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既是对母亲河的深情回馈,更是陇原大地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彭岚嘉.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时空结构[J].炎黄春秋,2023(8): 69-73.
  [2]张占仓.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J].中原文化研究,2021(6):86-91.
  [3]赵万山.我省系统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N].兰州日报,2025-06-02(01).
  [4]施秀萍.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N].甘肃日报,2023-02-24(01).
  [5]何星丑.【甘快看】沿着黄河看甘肃|探访天水大地湾遗址 倾听八千年前的文明史话[EB/OL].http://www.zgzyw.com.cn/zgzyw/system/2022/11/19/030233803.shtml.
  [6]周奉真.黄河文化不允许甘肃“自甘偏裨” — —“ 黄河与华夏文明”之一[J].博览群书,2023(2):6-9.
  [7]张景平.黄河甘肃段 :山川与人文的双向奔赴[EB/OL].https://www.56-china.com.cn/show-case-7557.html.
  [8]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铭刻在陇原大地上的红色印记[N].甘肃日报,2023-12-14(11).
  [9]张桂山.“两点一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N].陇东报,2017-12-03(03).
  [10]甘肃全力守护黄河文化根脉.[EB/OL].https://www.gswbj.gov.cn/a/2025/05/08/24745.html.
  作者简介
  王 勇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旅游管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