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7版
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 —以陕西佳县古枣园为例
文/余盛涵 刘媛 潘思佳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聚焦陕西佳县古枣园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构建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三维耦合”图谱,从时间、空间、文化三维度景观基因揭示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所具备的重要价值,有助于为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提供借鉴,为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提供参考。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所处环境长期协作发展中形成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的生态系统 ,文化景观基因是其基本单位。它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中华农耕文明的积淀,承载着遗产地人民代际传承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黄河中游地区横跨晋陕峡谷与黄土高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这片区域受黄河水脉滋养,却也面临干旱少雨、水土流失等生态挑战,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出梯田耕作、旱作农业、枣林栽培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从山西汾河谷地的古粮仓到陕西渭北高原的果林系统,黄河中游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先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更串联起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传统农业生态适应性与文化多元性的“活态博物馆” 。
  陕西佳县古枣园以千年枣树栽培技艺和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成为黄河中游干旱河谷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佳县古枣园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保护与研究工作。然而,农业技术革新冲击着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难以匹配农业现代化需求,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致使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可持续性与价值表达 。 [2]深入剖析佳县古枣园农业系统的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估农业文化遗产地所蕴含的价值,更能为实现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