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安宁:为中华母亲河造像
博士生,同年被评为一级美术师,次年又被评为教授。
2014年,在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换届之际,他获得了全省山水画专家的一致认可,被推选为研究会主席, 2019年他再次连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在他和团队的带领下,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成员规模从当初换届时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成为了陕西省山水画研究的中心,被美术界誉为“省美协的左膀右臂” 。
2015年,他受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八尺整纸的《朝霞映翠母亲河》。2018年,他带着作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举办了“大美陕西 长安精神”——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优秀作品展,连续举办了三届山水画论坛,举办了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四地的美术联展。
2024年12月,他的学术著作《大河走泥——黄河水法十二式》正式发行,一起举办的还有作品展。展览展出的99幅作品是他近5年以“黄河水法十二式”创作的。这些画作生动展现出了黄河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从中可以领略到黄河那沉厚、凝重、含蓄的力量,以及奋勇奔流、不变初心的生命精神境界。
“黄河水法十二式”是他在系统研究了历代水法演变过程,对黄河水法形态深入分析,结合沿黄河采风数万里所感所悟所作。他用翔实丰富的笔墨,分析了黄河水流形态,进行了12种艺术化呈现,包括黄河瀑布、黄河滈流、黄河逆流、黄河湍流、黄河激流、黄河滃流等。
他在书中写道:首先要对所画对象的物理属性烂熟于心,对其形状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才有可能“玄妙应道” 。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文化为灵魂的,黄河的“形”与“质”不能脱离黄河及其流域的自然状貌,因为形貌“质有而趣灵”,准确的形貌才能“媚”其“道”。因此,研究黄河水画法的表现形式是其中的关键。
绘画界同行表示,解安宁以黄河为“母亲”,将中华之情聚焦在黄河之上,以“水法十二式”来展现黄河不同地段的壮美情态,给人以夺魂摄魄的力量感召。他对黄河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后,融入色、线、型的个性表达,从而形成了既根植于传统又写入现代生活场景的新山水。他取材于自然又反馈自然,使黄河之水被赋予情感与生命,成为他理想中的美好图景。他不是对黄河表面的自然形貌作简单描绘,而是对黄河文化进行新的发掘。他表现的不仅是自然的黄河,更是人文的黄河,画出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神。
“ 中华文明作为地球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我认为中国绘画需要体现的核心便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文明’,而这正是中华儿女近万年与黄河斗争积淀下来的‘黄河精神’。”谈及绘画与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联系时,解安宁这样说道。
在解安宁的工作室里,能够发现他热爱自然的天性,那些古朴浑厚的石雕,造型各异的崖柏,鬼斧神工的假山,惟妙惟肖的塑像,都是他心爱之物,让他能在绘画闲暇之余陶冶性情。
画室里,一幅黄河百米长卷气势宏大的小样,笔墨酣畅、色彩瑰丽、构图浑朴,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壮丽风光、锦绣山河尽收画卷。解安宁表示,他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幅巨作,这也是为自己黄河题材绘画交上的答卷。
接下来,他计划打造黄河艺术品牌,在实际教学中用黄河水法指导学生创作,也会将“黄河情”作为学院毕业生的作品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去采风创作,为黄河绘画注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014年,在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换届之际,他获得了全省山水画专家的一致认可,被推选为研究会主席, 2019年他再次连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在他和团队的带领下,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成员规模从当初换届时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成为了陕西省山水画研究的中心,被美术界誉为“省美协的左膀右臂” 。
2015年,他受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八尺整纸的《朝霞映翠母亲河》。2018年,他带着作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举办了“大美陕西 长安精神”——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优秀作品展,连续举办了三届山水画论坛,举办了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四地的美术联展。
2024年12月,他的学术著作《大河走泥——黄河水法十二式》正式发行,一起举办的还有作品展。展览展出的99幅作品是他近5年以“黄河水法十二式”创作的。这些画作生动展现出了黄河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从中可以领略到黄河那沉厚、凝重、含蓄的力量,以及奋勇奔流、不变初心的生命精神境界。
“黄河水法十二式”是他在系统研究了历代水法演变过程,对黄河水法形态深入分析,结合沿黄河采风数万里所感所悟所作。他用翔实丰富的笔墨,分析了黄河水流形态,进行了12种艺术化呈现,包括黄河瀑布、黄河滈流、黄河逆流、黄河湍流、黄河激流、黄河滃流等。
他在书中写道:首先要对所画对象的物理属性烂熟于心,对其形状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才有可能“玄妙应道” 。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文化为灵魂的,黄河的“形”与“质”不能脱离黄河及其流域的自然状貌,因为形貌“质有而趣灵”,准确的形貌才能“媚”其“道”。因此,研究黄河水画法的表现形式是其中的关键。
绘画界同行表示,解安宁以黄河为“母亲”,将中华之情聚焦在黄河之上,以“水法十二式”来展现黄河不同地段的壮美情态,给人以夺魂摄魄的力量感召。他对黄河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后,融入色、线、型的个性表达,从而形成了既根植于传统又写入现代生活场景的新山水。他取材于自然又反馈自然,使黄河之水被赋予情感与生命,成为他理想中的美好图景。他不是对黄河表面的自然形貌作简单描绘,而是对黄河文化进行新的发掘。他表现的不仅是自然的黄河,更是人文的黄河,画出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神。
“ 中华文明作为地球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我认为中国绘画需要体现的核心便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文明’,而这正是中华儿女近万年与黄河斗争积淀下来的‘黄河精神’。”谈及绘画与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联系时,解安宁这样说道。
在解安宁的工作室里,能够发现他热爱自然的天性,那些古朴浑厚的石雕,造型各异的崖柏,鬼斧神工的假山,惟妙惟肖的塑像,都是他心爱之物,让他能在绘画闲暇之余陶冶性情。
画室里,一幅黄河百米长卷气势宏大的小样,笔墨酣畅、色彩瑰丽、构图浑朴,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壮丽风光、锦绣山河尽收画卷。解安宁表示,他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幅巨作,这也是为自己黄河题材绘画交上的答卷。
接下来,他计划打造黄河艺术品牌,在实际教学中用黄河水法指导学生创作,也会将“黄河情”作为学院毕业生的作品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去采风创作,为黄河绘画注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