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一体化”视角下 促进生育的税收政策优化研究
国家陆续实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
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 ) 、《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其中《“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①。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明确提出,“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②段,可通过多税种协同作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调动生育积极性。然而,现行税收政策在缓解高养育成本、女性职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尚未形成支持“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的体系化设计。本文从“三育一体化”视角出发,分析我国现行促进生育的税收政策及其不足,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构建家庭生育税收政策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三育一体化”视角下成本分析及税收政策支持机理
现代社会,生育决策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还需上一代人的协同参与。“三育一体化”指的是将生育、养育和教育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政策协同系统性解决家庭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经济压力及资源约束。支持家庭在生育、养育和教育子女过程中解决关键问题,以期税收政策发挥在生、养、育全方位的支持功能,促进家庭生育 [1]。 税收政策作为重要调控工具,在这一体系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发挥支持作用。
(一)降低生育成本
女性生育行为涵盖备孕、妊娠及分娩三个阶段,生育成本则表现为全周期经济支出,具体包括:孕前的准备支出、孕期的支出和产后护理支出等。其中孕前的准备支出包含身体调养费用、生育培训课程费用、购置生育用品以及各项检查费用等,若夫妻需要辅助生育,生育准备成本将更高。女性怀孕期通常持续40周,期间需购买多种孕期营养品和孕妇用品,如孕妇专用服装及鞋履等非重复性消费。分娩的相关成本包括医院各项费用、产后月子中心费用、月嫂薪资及产后康复费用等。由此可见,从决定生育到产后的整个过程中,基础生育成本对普通家庭而言,经济压力显著,许多婚后年轻夫妻对生育经济压力呈现规避心理。税收政策可通过降低生育直接成本,减少家庭刚性支出,减轻家庭对生育的经济与职业顾虑,释放“敢生”意愿。当前我国税收政策对生育支持呈现碎片化特征,仅在个人所得税等少数税种中涉及生育领域,且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缺乏促进生育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因此,税收政策应通过专项扣除、增值税减免等方式降低生育相关成本,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