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 榆林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堵点及突破路径
城乡差距小于南六县,但南六县城乡差距缩小幅度明显(见图2) 。
(三)北六县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 南六县农文旅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023年,榆林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441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5% ,与全省持平,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40%以上,连续17年稳居全省第一,其中,以煤炭、油气开采等为主的能源工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十几年维持在80%左右。分区域来看,北部县区资源富集,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见图3),产业结构单一,二产占比较高,但产业纵向延伸不够,延链、补链工作刚刚开始,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作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在聚力建设能源技术革命示范区的目标下,北部县区能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巨大,二产独大的产业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其经济韧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陷入所谓“资源诅咒”。南部县区属特色生态产业区,以一、三产业为主导产业(见图3),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弱,旅游产业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业发展疲软,特色农业比如山地苹果、小杂粮、中药材等资源较多,但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宣传不到位,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产业断层愈发严重,南六县在产业后续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四)南六县人口外流严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南六县人口占比由1978年的44.61%,减少到2023年的21.76%(见图4),人口流失极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