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陕西碑刻资源活化路径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
西安碑林博物馆承、有效利用陕西碑刻资源,对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碑刻资源活化利用的现状与成效
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省内历代碑刻资源具有存藏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名碑名刻占比高的特点。近年来,陕西以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代表,在碑刻类文物的活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文旅影响力持续领先,数字化进程加快,展陈水平不断提高,为陕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碑刻资源存藏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境内存藏历朝历代碑刻数量庞大,据初步统计总量近3万通,除专业机构存藏外,还包括众多散佚民间的田野碑刻。
陕西碑刻资源的存藏机构以各级文物、考古、博物馆单位为主,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碑刻数量为全国之最,包括历代碑铭、墓志、石刻造像及珍贵古籍版本、书画等,共计1.1万余件。除此之外,较为集中的存藏机构还有药王山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1]。在202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共收录1658通名碑名刻,陕西有359通碑刻入选其中,占比21.6% ,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西安碑林所藏碑刻数量最多,共有154通,全国占比为9.2%,其后依次为昭陵(35通,全国占比2.1% ) 、 昭陵博物馆(35通,全国占比2.1%)、药王山石刻(24通,全国占比1.4%)、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 13通,全国占比0.7%)等[2]。
此外,对比全国其余地区而言,陕西碑刻资源独具特色,一是碑刻的门类完整齐全,包括碑碣、墓志、石窟造像、摩崖石刻;二是碑刻主题多样化,涵盖历史人物、书法艺术、宗教、商贸、水利、民族、革命等多个领域,这些多样化的主题对于学术研究和文旅应用均具有重要价值。
(二)西安碑林等文博单位的文旅影响力持续领先
在对碑刻的展示与利用方面,西安碑林博物馆无疑是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文博机构之一。据统计,西安碑林博物馆年均游客量超百万人次,已成为陕西的“文化地标”之一,202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年参观量约为109万人次[3]。 2025年春节期间,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接待观众6.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8.52%;门票收入55.2万元,同比增长63.67%[4]。清明节假期,西安市各文博开放单位共接待观众约78.85万人次,其中西安碑林博物馆接待观众约1. 77万人次,相比去年增幅达16% 。 除碑林之外,汉中市博物馆也[5]以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为代表带动陕南区域文旅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汉中市博物馆接待游客75.9万人[6]次,是2022年的6倍多。 在文创产业方面,西安碑林博物馆在2019年向公众开放文创产品旗舰店,围绕碑刻类文物中的书法、艺术、雕塑等元素,先后推出“流行中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