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0版
文旅融合视域下陕西碑刻资源活化路径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
文/邱荻
  
  古代碑刻是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的文物资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陕西传世碑刻数量多、价值高,且在碑刻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标识不鲜明,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展陈模式相对传统,社会宣传效率不高;文创产品开发建设不充分,未形成集群规模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与短板。为此,本文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梳理现存碑刻资源,构建陕西特色碑刻文献体系;二是创新碑刻文物展陈方式,构建数智化展陈格局;三是拓宽宣传普及路径,打造多元化宣传阵地;四是开发“碑刻+”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碑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物资源,其特色鲜明,价值突出,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陕西省内传世历代碑刻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前列,其中有大量的汉唐名碑名刻,因此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陕西碑刻资源是研究陕西地方文化、历史人物与事件、历代书法艺术以及文学流派的重要文献资料,深入挖掘陕西碑刻资源的时代价值,对于推动陕西文旅产业的应用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各地对文旅融合开发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据调研数据显示,碑刻资源在文旅市场中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具有小众、冷门、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想要实现其更广泛的展示、传播与传承,需要各级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努力挖掘蕴藏在碑刻中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植根于优秀文化的沃土,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探索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路径。加强保护、妥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