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9版
陕西社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间,而乡村参与是破局关键。乡村成员的积极投入能为陕西社火传承注入活力,凝聚力量,让其重焕生机。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塑乡村社火文化生态。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中,可通过政策杠杆激活人口回流,利用政策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参与陕西社火文化传承。具体而言,政府可设立返乡创业专项基金,为参与社火技艺传承者发放非遗技艺传习津贴;创新文旅融合产权制度,允许社火演艺团队以文化资产作价入股乡村旅游项目。鼓励返乡的青壮年将陕西社火与乡村旅游、农业特色相结合,打造“陕西社火工坊”民俗体验营、“节气社火”主题民宿等,以此在传承陕西社火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另外,还可以在乡村中建设社火传承基地,为社火表演、道具制作等提供场地,并定期组织社火活动,吸引周边村民的参与,重新凝聚乡村人气,为陕西社火的传承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
  数字技术带动乡村成员参与。在社火的传承过程中,建立乡村数字创客培育计划,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系统提升返乡青壮年拍摄及剪辑技能,聚焦陕西社火筹备过程、表演排练以及背后故事等内容进行创作,鼓励其成为社火短视频的创作者。同时设立短视频奖励机制,在创作完成后,对播放量、点赞数高的作品予以表彰。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数字社火工作坊”,引导成员之间交流创作心得,增强乡村凝聚力,让乡村成为社火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四)文旅融合:平衡商业价值与文化内核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陕西社火而言,平衡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至关重要。一味追逐商业利益,陕西社火易沦为逐利工具,失去文化灵魂;而若单纯强调文化保护,缺乏商业赋能,陕西社火又会因资金等问题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让商业为社火传承“输血”,让文化为社火发展“铸魂” 。
  规范景区社火表演。在旅游景区设立专门的陕西社火表演区域,制定表演标准和质量规范,确保表演的文化内涵不被歪曲。合理安排表演时间,既能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又不将其过度商业化。同时,在表演过程中,穿插对陕西社火历史、文化意义的讲解,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核。
  打造主题文旅产品。开发陕西社火主题的文旅线路,串联当地与社火相关的历史遗迹、民俗村落和表演场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社火文化。同时,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使非遗文化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呈现给游客[4]。
  推动社区文旅合作。鼓励乡村社区与旅游企业合作,成立陕西社火文旅合作社。乡村社区提供场地和人力,负责社火表演与民俗展示;旅游企业负责市场推广、旅游接待和运营管理。双方按约定比例分配收益,实现互利共赢。
  结语
  综上所示,本研究深入剖析陕西社火,清晰呈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的功能演变脉络。为化解保护传承困局,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为陕西社火的保护与传承筑牢根基,助力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未来,期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与传承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黎茜,张珂.浅谈陕西社火的文化继承和发展[J].新西部,2018(15):38-39.
  [2]张作程.地缘文化视角下凉州社火多元文化融合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9(2):145-151.
  [3]张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J].民间文化论坛,2021(1):119-124.
  [4]王瑞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S1):121-123.
  作者简介
  孙 雯 西安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汉笔译
  王倩 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理论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