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3版
文旅融合视域下陕西碑刻资源活化路径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
  陈,而是往往简单陈列在外,缺少必要的文字解说信息,基本的展示设施不够完善,对大众的吸引力有限。
  新兴沉浸式产业在碑刻展示领域内的文旅应用较少,当前除西安碑林、汉中市博物馆等作为代表性博物馆建设有沉浸式互动展厅和沉浸式研学项目外,多数碑刻、石刻相关展示场馆均缺少相关体验项目,或存在建设不完全、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同时,陕西碑刻资源还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宣传,多依靠专业研究者、民间爱好者自发组建自媒体账号进行普及,缺少与影视、综艺、游戏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不足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也难以达到系统性的宣传效果。
  (三)碑刻类文创产品开发建设不充分,未形成集群规模效应
  碑刻资源的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效能尚未充分释放,在文创产品开发领域存在不足。因碑刻主题冷门小众的特点,总体而言市面上可见的相关文创产品品类数量少,普遍存在设计创意不足的问题,省内仅西安碑林等少数头部博物馆能实现碑刻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多数文创产品的设计仍停留在简单复制纹样的初级阶段,存在文化符号生硬嫁接的问题;从事碑刻文创开发的企业占比和产业规模小,产品文化附加值普遍偏低;文创产业发展在地域上存在失衡,基层文博机构开发能力薄弱,大量地方特色碑刻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得多数非知名碑刻的文化价值难以转化。最后,当前陕西碑刻文化的全域展示模式仍以单体博物馆为主导,尚未形成跨区域的碑刻文化带,未形成影响力更广泛的“点-线-面”文化集群,例如以西安碑林为核心,联合药王山、昭陵等节点,打造“关中碑刻文化廊道”,并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
  推动陕西碑刻资源有效利用的建议
 (一)梳理现存碑刻资源,构建陕西特色碑刻文献体系
  一是以三次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对陕西境内碑刻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建档入库,建立包括文字信息和拓片图像在内的陕西碑刻数字档案,档案信息可包含碑文录入、拓片数字化扫描、碑刻本体信息(尺寸、材质、年代、存藏情况等)、文献著录情况。根据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影响三重标准从中进行评估,经遴选后按照省、市、县(区)三级编制发布《陕西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
  二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建设共享平台,针对名碑名刻,进行三维图像信息采集,开发并公布“陕西名碑名刻影像数据库” ,根据不同专题建设多个子库和分类检索系统。
  三是加强专题研究,聚焦秦岭、黄河、秦蜀古道、革命文化等重大议题,提炼具有陕西特点的碑刻文化标识,构建陕西特色碑刻文献体系,推动前瞻性学术研究,激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二)创新碑刻展陈方式,构建数智化展陈格局
  一是资金较少的基层博物馆可通过与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将库内未展出的、价值较高的碑文信息进行挖掘、整合、研究,以数字拓片的形式分专题集中展示,例如地方名人墓志、古寺观修建史碑刻、乡村文化碑刻等。针对露天碑刻,增设玻璃保护覆罩以及文字解说标识,强化基础展示设施建设。
  二是借鉴西安碑林博物馆及国内的数字化展陈经验,推广“交互性叙事”展陈模式,推动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通过挖掘名碑名刻中的故事进行再创作,运用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对其中的历史故事进行动态化、场景化还原,使参观者通过智能终端或穿戴设备“穿越”至历史现场,直观感受碑刻背后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内涵。构建沉浸式展厅,增强参观者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维感知,提升参观体验中的趣味性与记忆点。开发“碑刻故事”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