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陕西碑刻资源活化路径研究: 现状、挑战与对策
动叙事系统和互动演艺产品,利用AI语音导览、情景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自主选择叙事视角(如书法家、历史学者、碑刻工匠等),强化参观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提升陕西碑刻文旅展陈的科技含量与互动体验。
三是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借助多种数字化技术,针对特色碑刻构建线上虚拟数字碑刻展。推动省内代表性博物馆与“山海”APP等数字文博平台建立广泛合作,上线碑刻专题分类,提供碑文AI翻译、微型动画呈现碑刻故事、线上书法临摹互动等特色功能,拓展个性化线上观展服务,扩大碑刻文化的受众面,增强参观者与文物的隔屏互动。
(三)拓宽宣传推广路径,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扩大全域碑刻融媒体宣传路径,利用微信、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实地探访、专家访谈等形式,推动新媒体平台深度运营,打造一批田野碑刻宣讲精品帐号。同时,与权威平台进行合作共建。例如,与学习强国联合推出“陕西碑刻”知识专栏,设计“每日一碑”等专题,结合音频、图文、互动答题等多样化形式,拓展传播深度,搭建陕西碑刻文化传播新阵地。
培育孵化宣传普及碑刻的人才力量,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例如对优质自媒体账号给予创作补贴、提供场地支持等措施,鼓励民营博物馆、民间学会、社团等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批稳定、优质的陕西碑刻文化普及宣讲主播群体,扩大破圈传播效应。
开展与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媒体的深度合作,推出以陕西碑刻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综艺节目、纪录片等,策划“碑刻与艺术”“碑刻中的故事”系列文娱产品,展现碑刻背后的历史事件、书法艺术及修复技艺。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生态,助力陕西碑刻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四)开发“碑刻+”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碑刻+演艺”,举办“陕西国际碑刻艺术节”,借鉴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灯光秀、沉浸式实景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等案例的成功经验,推出碑刻元素光影艺术秀、碑刻主题解谜游戏等系列活动,增强陕西碑刻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二是“碑刻+非遗”,围绕“石雕(富平石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依托非遗研学中心、非遗工坊等,联合传承人开展石雕艺术非遗线上展、AI技术辅助还原制作工艺,面向年轻群体,传承制碑、拓碑的非遗知识和技艺。
三是“碑刻+文创”,推动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等热门景点进行联动推广,提取雕刻、书法、美术等元素,利用盲盒、打卡集章等创新形式,打造碑刻类文创产品,推出“碑刻里”文创品牌。
四是“碑刻+集群”,推出“关中碑刻艺术走廊”(串联西安碑林、药王山、彬州大佛寺、唐陵等)、“延安石窟记忆”(串联延安钟山石窟、清凉寺石窟、石泓寺石窟等)、“秦蜀古道碑刻书法”(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等多条旅游线路。突破单点博物馆展示阶段,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推出“丝绸之路碑刻长廊” ,形成“点-线-面”文化集群和多方联动效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霞.陕西碑刻总目提要初编[M].科学出版社,2016.
[2]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EB/OL].https://whyc.lzu.edu.cn/index.php/portal/article/index.html?id=131&cid=21.
[3]小邦.西安碑林博物馆圆满完成2024年观众接待工作[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560.
[4]王辉宇.西安碑林博物馆圆满完成春节假期接待工作[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570.
[5]张潇.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游客248.51万人次[N].西安晚报,2025-04-07(02);杨美景.碑林博物馆清明假期客流攀升接待平稳有序[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604.
[6]陈艳,穆骋,侯燕妮,等.汉中市博物馆:匠心“ 唤醒”历史[N].陕西日报,2024-05-13(02).
作者简介
邱 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唐史与陕西地方古籍文献
三是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借助多种数字化技术,针对特色碑刻构建线上虚拟数字碑刻展。推动省内代表性博物馆与“山海”APP等数字文博平台建立广泛合作,上线碑刻专题分类,提供碑文AI翻译、微型动画呈现碑刻故事、线上书法临摹互动等特色功能,拓展个性化线上观展服务,扩大碑刻文化的受众面,增强参观者与文物的隔屏互动。
(三)拓宽宣传推广路径,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扩大全域碑刻融媒体宣传路径,利用微信、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实地探访、专家访谈等形式,推动新媒体平台深度运营,打造一批田野碑刻宣讲精品帐号。同时,与权威平台进行合作共建。例如,与学习强国联合推出“陕西碑刻”知识专栏,设计“每日一碑”等专题,结合音频、图文、互动答题等多样化形式,拓展传播深度,搭建陕西碑刻文化传播新阵地。
培育孵化宣传普及碑刻的人才力量,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例如对优质自媒体账号给予创作补贴、提供场地支持等措施,鼓励民营博物馆、民间学会、社团等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批稳定、优质的陕西碑刻文化普及宣讲主播群体,扩大破圈传播效应。
开展与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媒体的深度合作,推出以陕西碑刻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综艺节目、纪录片等,策划“碑刻与艺术”“碑刻中的故事”系列文娱产品,展现碑刻背后的历史事件、书法艺术及修复技艺。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生态,助力陕西碑刻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四)开发“碑刻+”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碑刻+演艺”,举办“陕西国际碑刻艺术节”,借鉴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灯光秀、沉浸式实景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等案例的成功经验,推出碑刻元素光影艺术秀、碑刻主题解谜游戏等系列活动,增强陕西碑刻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二是“碑刻+非遗”,围绕“石雕(富平石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依托非遗研学中心、非遗工坊等,联合传承人开展石雕艺术非遗线上展、AI技术辅助还原制作工艺,面向年轻群体,传承制碑、拓碑的非遗知识和技艺。
三是“碑刻+文创”,推动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等热门景点进行联动推广,提取雕刻、书法、美术等元素,利用盲盒、打卡集章等创新形式,打造碑刻类文创产品,推出“碑刻里”文创品牌。
四是“碑刻+集群”,推出“关中碑刻艺术走廊”(串联西安碑林、药王山、彬州大佛寺、唐陵等)、“延安石窟记忆”(串联延安钟山石窟、清凉寺石窟、石泓寺石窟等)、“秦蜀古道碑刻书法”(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等多条旅游线路。突破单点博物馆展示阶段,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推出“丝绸之路碑刻长廊” ,形成“点-线-面”文化集群和多方联动效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霞.陕西碑刻总目提要初编[M].科学出版社,2016.
[2]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EB/OL].https://whyc.lzu.edu.cn/index.php/portal/article/index.html?id=131&cid=21.
[3]小邦.西安碑林博物馆圆满完成2024年观众接待工作[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560.
[4]王辉宇.西安碑林博物馆圆满完成春节假期接待工作[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570.
[5]张潇.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游客248.51万人次[N].西安晚报,2025-04-07(02);杨美景.碑林博物馆清明假期客流攀升接待平稳有序[EB/OL].https://www.beilin-museum.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4604.
[6]陈艳,穆骋,侯燕妮,等.汉中市博物馆:匠心“ 唤醒”历史[N].陕西日报,2024-05-13(02).
作者简介
邱 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唐史与陕西地方古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