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西安市碑林区“HEART”五维心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启示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家-校-社”协同心理沙龙特别活动
作指南》及操作手册。优先在市级层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教育部门的定期会商、信息(脱敏、合规)共享和快速转介绿色通道协调机制。推动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专窗”或联络专员。
三是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品牌项目。整合妇联、关工委、社区资源,推广“暖阳家校大讲堂”等成功模式,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程(线上+线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社区普遍建立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学校资源教室等),将服务延伸到学生生活圈。建立省、市级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心理健康关爱数据库和联动帮扶机制。
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指导规范》,明确准入标准、服务内容、监管要求。鼓励各省围绕教育强市、强区、强县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资源库,为学校提供合规、优质的资源选项。
(五)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与氛围营造。利用各级媒体平台,持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月/周”主题活动,推广积极心理健康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
二是推动研究与政策迭代。支持相关研究机构或高校开展关于心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长效机制、评估模型、新技术应用等研究,为政策完善提供持续智力支持。定期评估各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动态调整优化。
三是持续加强保障要素投入。设立各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经费,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机制。经费投入应重点保障专业队伍建设、资源平台运维、重点人群关爱、教师培训与教研、创新项目孵化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5):4-9.
[2]戴志梅.建好区域中小学心育“生态圈” —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江苏教育,2019(32):49-50.
[3]推行积极教育 让学生心理更健康[N].浙江教育报,2023-12-19(04).
[4]徐瑜,侯晴晴.医教结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的创新实践[J].大众心理学,2025(7):8-9.
[5]杨镕墁.我市推进学校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工作 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N].汕尾日报,2023-02-26(01).
[6]王建军.嘉兴市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工程白皮书[R].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
[7]周涛峰,范晓燕.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医教结合的网络化模式探索[J].校园心理,2020(3):266-267.
[8]苏谦.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4(18):25-28.
[9]俞国良,何妍.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格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2):4-8.
[10]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Design[M].[S.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作者简介
李 玮 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碑林区心理教研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张 倩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
刘梦茹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