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2版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

  现代城市的生态规划图
类精神实践活动和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人在自然中的实践活动、人对大自然的改造和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也恰恰证明了人的本质力量,而自然界则“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 ,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于社会的发展中。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 人的社会性是使人之所以为人、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开来的属性。只有在社会中,自然性才成为人之属性的一部分,自然界才成为一种属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肯定,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肯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不断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改造城市和社会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导致了物质循环的断裂,也指出了当今世界所存在的资源匮乏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是这种断裂的体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物质资源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即使通过劳动来生产生活消费品,也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料;同时,人类生产和消费后所产生的废料和废物,都会再次回到自然界中,成为有待分解或再利用的物质。在生产的某个领域、某个过程所产生的废料,大多可以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其循环利用的思想主要包括三点:其一,分类利用是实现良好循环利用的前提。马克思将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废料划分为两类,即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生产废料可以再循环利用,而消费排泄物,包括“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 ” [ 1]一方面,人类要尽量将生产和消费产生的排泄物再利用,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这种排泄物,节约资源。其二,科技进步是实现良好循环利用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就详细描述了1839-1862年间通过改良机器实现了废丝的再利用。同时,技术进步产生资源节约,促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更大规模地结合,也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其三,人类的自然观应当从“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类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是占有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 [1],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人类应抛弃资本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