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
资本家挑选、宰割的“牛马”,资本家却能不断地积累资本,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得以巩固和存续。
(四)资本主义城市弊病的根源在于城乡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也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弊病的根源。现代“城市病”源于城乡对立,城市和乡村的资源利用和发展方式不能统筹进行,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分工和私有制。一方面,分工的发展导致了城乡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 [1] 城乡对立本质上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工业生产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乡村传统生产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甚至失去土地成为城市中的无产者。另一方面,私有制不断扩大着城乡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1] ” 如果取消了私有制,人们之间的分工制度就会改变,阶级对立就不存在了,城乡对立作为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也将消失。因此,私有制既是城乡对立的结果,又是城乡对立产生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城乡对立的矛盾必然激化,国家只会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或缓和这种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根本解决城乡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
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视城市的治理及其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城市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真正解决现代大城市的治理问题,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农业统筹发展,实行全新的社会治理制度,而这也是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
( 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实行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 [1] ”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通过改变思想就能消除城乡对立,而是提倡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客观措施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他们《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在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都可以将“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 ,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同时,城乡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恩格斯曾指出,只有使人口和交通工具平均地分布于全国,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联系,才能使农民摆脱“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而“这要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 。[1]城乡对立根本上仍然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结果,只有逐步消除资本主义对个人能力和活动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因此,实行公有制,是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工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越来越需要联合在一起,个人占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大生产,资本主义“所占有的是这种有限的生产工具”,因而其生产[2]“只达到了新的局限性” 。 在公有制下,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均由每个个人支配,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 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2] 。这种所有制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是一种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改革、建立新的合作生产组织来实现。在公有制下,将用“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1],从而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城市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
马克思曾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的论断,即自然界如同人的身体,提供着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人
(四)资本主义城市弊病的根源在于城乡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也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弊病的根源。现代“城市病”源于城乡对立,城市和乡村的资源利用和发展方式不能统筹进行,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分工和私有制。一方面,分工的发展导致了城乡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 [1] 城乡对立本质上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工业生产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乡村传统生产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甚至失去土地成为城市中的无产者。另一方面,私有制不断扩大着城乡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1] ” 如果取消了私有制,人们之间的分工制度就会改变,阶级对立就不存在了,城乡对立作为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也将消失。因此,私有制既是城乡对立的结果,又是城乡对立产生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城乡对立的矛盾必然激化,国家只会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或缓和这种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根本解决城乡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
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视城市的治理及其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城市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真正解决现代大城市的治理问题,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农业统筹发展,实行全新的社会治理制度,而这也是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
( 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实行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 [1] ”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通过改变思想就能消除城乡对立,而是提倡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客观措施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他们《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在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都可以将“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 ,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同时,城乡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恩格斯曾指出,只有使人口和交通工具平均地分布于全国,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联系,才能使农民摆脱“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而“这要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 。[1]城乡对立根本上仍然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结果,只有逐步消除资本主义对个人能力和活动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因此,实行公有制,是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工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越来越需要联合在一起,个人占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大生产,资本主义“所占有的是这种有限的生产工具”,因而其生产[2]“只达到了新的局限性” 。 在公有制下,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均由每个个人支配,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 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2] 。这种所有制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是一种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改革、建立新的合作生产组织来实现。在公有制下,将用“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1],从而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城市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
马克思曾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的论断,即自然界如同人的身体,提供着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