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4版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

  公园城市鸟瞰图
  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运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强调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这体现了我国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城市治理的人民性,明确了我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道路决不是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从根本上区别于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进行的、以私有制为根本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区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超大特大城市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理改革目标。例如,提出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等等。一方面,从精神内核上看,这些改革举措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强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对城乡对立的资本主义城市治理模式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区分不同类型城市进行治理改革,正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实践写照,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其中的重要改革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其中第四个特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且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第十个方面的改革单独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则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提高到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高度,体现了我国正在逐步把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落到实处、转变为制度。
  马克思曾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指[1]出:“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 。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城市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治理对国家治理改革进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必然也不同于西方式的城市治理改革道路,必须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治理思想为重要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
  [3][联邦德国]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昉,译.商务印书馆,1988.
  [4]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N].人民日报,2019-11-04(01).
  作者简介
  许文星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