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的机理、实践与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
文/常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绿色、低碳、高效的内在属性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山东省省会,肩负着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要使命。基于济南发展实践,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逻辑机理,梳理实践成效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以资源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高负荷为特征,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系统性生态危机,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将“双碳”目标融入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之中,并明确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战略性要求。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1]的重要论断,从理论层面阐明了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统一性,为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创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逻辑机理
  新质生产力,作为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的新型发展形态,具有三个维度的核心特征:在要素构成上,以高素质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资料、绿色化劳动对象为基本内涵,突破了传统生产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在动力机制上,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突破,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在价值取向上,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的“帕累托改进” 。
  (一)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属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生产力体系的高级演进形态,其本质特征蕴含高科技禀赋、高效能产出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发展逻辑,通过突破传统要素投入依赖的增长路径,实现了生产力质态的系统性跃升。 就内涵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劳动[2]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要素升级及其协同重构,这种升级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表现为人力资本向知识创新型的深层转变、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