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6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的机理、实践与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
  工具向智能集成化的迭代演进,以及资源利用向价值挖掘型的范式转换。
  具体来看,劳动者维度,强调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化培育与能力建构;劳动资料维度,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具的创新应用与系统集成;劳动对象维度,推动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再生资源的价值挖掘。这种要素组合的创新性变革,从根本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契合性,即通过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与环境友好的生产范式,推动形成了“ 消耗低、排放少、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了生产力发展从“数量扩张”向“绿色质态”的范式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核心动力支撑。
  (二)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支撑
  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核心驱动角色,其价值凸显于新兴技术与前沿领域的持续性突破对生产力体系的深度重构。这类技术创新并非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渐进式改良,而是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通过颠覆性技术的集群式涌现及其跨领域融合机制,推动产品形态、生产模式与产业生态发生系统性变革。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正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演进,这一进程既包含传统产业的转型阵痛,也伴随着新产业形态的孕育生长。在制造业领域表现为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流程的重塑,在服务业领域体现为平台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革新,在农业领域则呈现为生物技术对产业形态的再造。因此,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之间形成了动态耦合关系。
  这种耦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政策约束的互动过程中。部分地区通过新能源补贴政策加速了光伏技术迭代,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园区的实践则印证了技术创新与资源效率的协同可能。这种互动正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与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为经济社会注入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三)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引领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既深度契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充分遵循自然系统的客观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的生动体现。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的路径依赖,以系统性变革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多维跃升,其核心要义在于将生态优先理念内嵌入生产力发展范式 ,通 过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的双重驱动,构建起发展与保护共生、增长与生态共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4 ]
  在实践向度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本质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它要求超越单纯以要素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增长路径,转而通过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升级、生产方式的低碳化重构、空间布局的集约化优化,实现发展质量的根本性提升。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为技术层面的节能减排,更表现为发展范式的深层转型,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产业选择、技术创新的前置约束条件,进而形成“生态约束-创新驱动-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视野观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在于构建起贯通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全方位的转型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能的生产力范式支撑,彰显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创新运用。
  济南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成效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省省会,肩负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双重使命。2024年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