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7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的机理、实践与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
  GDP达13527.6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①,处于工业化后期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济南当前最核心的战略任务,亟须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打造北方地区绿色转型样板。
  (一)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升级
  近年来,济南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创新和升级,培育形成了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金融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济南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山东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50万辆。 2024年济南全市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856亿元,规模占全国比重4.2%;增速10.2% , 高于全国增速0.2个百分点;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达43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482亿元。② 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底,科创城成功落地了13家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院所,引进了20个院士团队,集聚了2000多名各类科技人才,为济南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③
  (二)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
  济南积极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和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能和发展方向。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算网一体化”三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同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福瑞达生物股份通过管理、业务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企业战略性业务增长和效率的提升,成为数字化时代智能工厂的新样本。
  (三)壮大产业共同体与产业链群
  通过加速壮大产业共同体和提升产业链群能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济南高新区持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托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谋划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围绕浪潮集团、中国重汽、齐鲁制药等“链主”企业,拓展“链式招商”和项目策划,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链群。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空天信息、量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新兴产业,招引新兴项目。
  (四)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
  济南在构建现代化人才支撑体系进程中实现阶段性突破,通过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战略,形成了具有区域辐射力的人才发展新格局。“海右菁英培训工程”作为校地合作的全新模式,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样板工程”,为济南强省会建设厚积了动能和力量。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战略人才、领导人才,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创新、质量优先的先进生产力迭代,通过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平台,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推动创新的果实更加丰硕,这些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济南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协同机制的系统性不足
  绿色低碳发展涉及发改、工信、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