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8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的机理、实践与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
  前政策存在“各自为政”现象。例如,节能改造项目需同时满足工信部门的技术标准、生态环境部门的排放要求、财政部门的补贴条件,审批流程复杂。这种政策碎片化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成本较高,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绿色低碳政策仍以行政命令为主,市场化工具应用不足。现有政策缺乏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如对绿色技改项目的评估侧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长期技术进步。这种评估体系的偏差,导致政策导向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技术创新的深度与产业化瓶颈
  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在一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济南仍面临技术依赖困境。技术创新的链条断裂,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谷”现象明显,济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绿色技术成果产业化率还不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性差异,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三)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的广度不足
  黄河流域协同机制松散,济南与黄河流域其他城市的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层面,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例如,济南与郑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产能协同和技术分工。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标准存在差异,济南的绿色建筑标准、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与河南、河北不兼容,跨区域项目成本增加。某物流企业反映,其在济南采购的新能源卡车,因电池标准与河南不同,无法在郑州的充电站充电,被迫增加20%的运输成本。标准不统一问题,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流动和扩散。
  区域协同的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要素优化配置。国际合作的层次有待提升,济南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多集中在技术引进,缺乏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
  (四)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参与度不足
  公众绿色意识存在层次差异。济南公众的绿色意识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分化,主要体现在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三个维度。青年群体(18~40岁)对低碳理念认知度较高,但实践转化率低,老年群体(60岁以上)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参与度明显不足。职业层面,白领和学生群体更关注低碳生活,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因生存压力和政策宣导不足,参与意愿较低。教育水平方面,大学及以上学历者环保知识储备更系统,而初中以下群体普遍缺乏行动指导。认知差异导致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基础不够扎实,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和低学历群体对新质生产力的接受度较低,影响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济南环保社会组织呈现“数量少、覆盖窄、专业化不足”的特点。全市登记环保类社会组织不足20家,且多数依赖政府项目资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政社协同不足,政府主导的“绿动泉城”项目集中于宣教,未开放污染监督、政策制定等核心参与渠道;中小企业ESG实践参与率低。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济南绿色低碳发展的优化路径
  ( 一)构建政策战略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城市,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从“政策驱动”向“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
  1、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平台
  加快整合生态环境、发改、住建、交通等部门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可借鉴“城市大脑”模式,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碳排放、能源消耗等指标,为政策制定提供动态依据。
  2、创新市场化政策工具组合
  传统行政手段难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需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可探索“碳金融+绿色债券”双轮驱动,设立市级绿色金融创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