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9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的机理、实践与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
  区,试点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资产证券化等工具,降低企业减排成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对符合ESG标准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3、完善政策评估与考核体系
  建立“政策-效果-反馈”闭环机制,将绿色低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可将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绿色产业占比等纳入干部考核,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政策。
  (二)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需通过关键领域突破、创新链条完善与企业主体培育,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到产业迭代的全周期创新生态。
  1、突破绿色低碳领域核心技术瓶颈
  针对氢能制备、碳捕集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可以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构建“政府引导、高校攻关、企业转化”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本地科研力量,联合重汽集团、华谊集团等龙头企业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重点突破低成本碳捕集膜材料、固态锂电池电解质等关键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奠定技术储备。
  2、完善技术创新全链条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以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绿色循环产业园等为载体,吸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三级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对参与绿色技术转化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
  3、培育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构建梯度发展的企业创新主体矩阵。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研发投入占营收3%以上的企业给予补助,激励大企业牵头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绿色技术改造,支持其参与智能化改造与绿色技术引进,通过“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认定体系培育细分领域冠军企业。通过差异化政策设计,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激活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企业生态。
  (三)打造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的开放格局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需立足流域生态共同体与全球价值链双重维度,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跨区域协同网络与技术创新生态,在区域竞合与全球治理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1、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共同体
  依托济南“泉城”生态禀赋与产业基础,打造黄河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协作网络。通过与周边城市共建“黄河流域绿色制造走廊”,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技术共享、产能互补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流域内要素配置效率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探索建立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统一碳标准体系,通过市场化机制降低企业跨区域运营成本,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实践样本。
  2、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在“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叠加机遇期,济南应主动融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提升国际合作能级。一方面,深化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中德绿色技术联合实验室,重点引进碳捕集封存(CCUS)、高效储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国际先进成果的本土化转化。另一方面,依托海外工程经验与技术优势,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绿色建筑等低碳解决方案,将济南绿色基建标准嵌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进程。这种兼具技术引进与治理参与的开放策略,既为城市发展注入全球创新要素,也通过标准输出与项目实践提升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