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以城市精神推动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 的实践探究— —以拉萨市为例
  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优惠,设立专项就业基金支持各族群众创业,以政策激励创造岗位、释放“坚韧奋发”创业动能;另一方面,基于市场需求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设特色农牧业、旅游服务等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授课,提升各族群众就业竞争力并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实现“以就业聚人心、以精神促团结”,为模范区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四)城市精神引领社区建设:构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基层纽带
  社区建设是培育城市精神的关键抓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承担着基层实践的关键载体功能。拉萨将“包容、敬畏、团结”的精神特质融入社区治理,形成了新型社区形态,为模范区创建培育了“空间共居、文化共享、情感共融”的基层单元。
  1、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需依托社区深度融合城市精神与民族团结事业,全方位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拉萨各社区应构建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激励各民族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与文化活动,培育相互认同感与地域归属感,将“团结友爱、包容并蓄”精神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设立“民族团结之家”常态化交流平台,开展民俗展陈、技能培训、就业资讯共享等多元活动,打破文化与信息壁垒,增进民族理解信任,推动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让居民在细节中感受城市精神凝聚力,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民族团结互助氛围
  志愿服务作为拉萨城市精神的具象化实践载体,是培育民族团结氛围、深化模范区建设的重要路径。拉萨以“坚韧奋进、敬畏自然、包容并蓄”精神为引领,聚焦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领域开展专业化志愿行动。生态保护方面,组建科学系统的志愿者队伍,深入纳金山、拉鲁湿地等区域开展垃圾清理、植被养护与生态监测,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团结行动;旅游服务领域,在旺季招募熟稔本地文化与多民族语言的志愿者,于布达拉宫、大昭寺广场等景点提供精准引导与文化讲解,传播藏族民俗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展现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风貌,让各族群众在协作中厚植情感认同,为模范区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结语
  拉萨市以“坚韧、敬畏、包容、团结”等品质为独特的精神内核,将文化传承、教育引导、经济协同与社区治理转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重要举措,不仅传承了雪域高原的文化基因,也构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引领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未来,需持续以城市精神凝聚价值共识,让西藏各族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深化“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23:418-419.
  [2]成烨.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N].西藏日报(汉),2021-12-17(01).
  [3]边巴拉姆,董帅.西藏妇联参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协同共治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73-186.
  [4]王英,姜德辉.论红色文化提升城市精神作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1):103-106.
  [5]张兵红,聂辽亮.文化强国战略下“韬奋精神”融入鹰潭城市精神塑造的路径研究[J].老区建设,2024(11):91-96.
  [6]刘婧.凝炼宜宾新时代城市精神,深意何在?[N].宜宾日报,2024-05-16(01).
  [7]裴聪,央金.融在一起共同构筑幸福家园[N].西藏日报(汉),2024-10-21(05).
  作者简介
  王 超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理论政策
  何小雨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