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了文化品牌矩阵构建、文化产业人才赋能、“文化+”融合发展三条特色路径。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文化品牌符号表层化与意义建构断裂、文化教育产品供给与人才成长需求错位、文化产业成果共享不均衡以及“产业-认同”转化断裂等问题。因此,应该强化文化符号内涵提升品牌协同效能,贴近文化产业人才成长需求增强人才赋能实效,推动民族文化整合助推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物质基础,实现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立足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通过文化产业品牌化运作、文化资源全域化整合、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助推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实质上看,主要是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推动各民族文化要素聚合,实现思想上同心、文化上同归、情感上共情、产业上同步,使文化产业成为联结各民族精神纽带的重要载体。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文化品牌矩阵构建
首先,打造“赛出石榴红”文化品牌集群。推出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在商场、社区、学校、文化园区打造红石榴家园、红石榴驿站等实体文化阵地,构建“视觉符号+行为规范+物理空间”三维文化品牌传播场景。
其次,打造“北疆文化”特色品牌。以历史文物、文化街区、非遗文化为载体,通过“文物中的赛罕”等系列短视频、原创歌曲“情系北疆”、文艺作品“盛世北疆”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再次,打造“理论宣讲+文化传播”融合品牌。依托商业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新时代讲习团、红领巾宣讲团等特色文化活动团体,以分众化、互动化形式开展文物背后的团结故事、非遗里的共同体智慧主题宣传,让文化品牌融入日常生活与消费场景。
从特征上看,呼和浩特市文化品牌矩阵创新路径具有系统性特征,覆盖文化传播、文化创意、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品牌,具有协同性特征;同时,通过卡通形象、文化公约、文艺作品等视觉符号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记忆“锚点”,降低文化品牌的认知门槛,具有形象化特征;另外,将文化品牌元素嵌入商业街区、社区文化站、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