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 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首先,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乡村交通运输体系。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西部地区乡村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普遍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在部分乡村仍然存在着道路老化、道路受雨水冲击损毁严重、产业发展道路不通不畅等问题。改善乡村道路体系建设,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便利交通,促进乡村文化产品的集中化、集约化生产;改善乡村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乡村文化产品及时顺畅从农村流向城镇。
  其次,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反哺、资源集聚与发展动能,能够完善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居环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改善网络建设,让村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完善物流建设,设置电商机构,让村民在乡村也能购买五湖四海的商品;完善相关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公园、戏台、书屋、文化广场,提供休闲场所,绿化村道,改善乡村环境,让村民在农闲之际有地可去、有路可走,像城市居民一样跳跳舞、谈谈心、散散步。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改善乡村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推手,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条件。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难题
  “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资源保[ 5]护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之举。 ” 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地域特色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乡村文化产业在实践发展中面临着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人才资源匮乏、经济效益低等一些现实难题。
  (一)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
  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地域性标识不明确、文化产业的独特性缺失等具体问题。
  首先,对乡村民俗风情、特色技艺、自然景观、村落形态以及历史传说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根植于乡村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生态,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补救消失中的传统文化和村落,也具有重要价值。但中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对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缺乏充分有效地挖掘,开发利用率较低。
  其次,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底蕴、精神实质以及价值引领的地域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充分。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遵循的是礼治秩序,依照礼治秩序就有福报,不依照就会出问题,从而使乡民心中产生敬畏,形成具有共同认知与约束力的乡规民约、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6]地域文化是引领村民精神追求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充分,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缺失了强烈的地域标识,失去了地域的吸引力。
  最后,乡村特色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乡村文化产业独特性未得到充分彰显。在市场经济早期发展浪潮冲击下,部分乡村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过度开发土地、盲目发展工业,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致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日渐边缘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7] ,强调了乡村文化产业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战略意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才逐渐步入正轨。但是,中西部地区乡村产业以单一的种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