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 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一)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
文化源于乡土,存于乡土,发展于乡土。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需要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丰富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加强乡村文化产品的宣传,增强其吸引力。
首先,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吸引传统手艺人等“文化精英”留在乡村,推动特色技艺、民俗知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梯队,推动文化代际延续,降低民族特色文化的流失风险。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有效地综合开发利用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技艺、自然景观、村落形态及历史传说等资源,以盘活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甘肃省庆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133分项)、县级616项。依托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市整合并形成了“基地+工坊+传承人”的立体保护网络,培育非遗手工作坊13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200余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
其次,彰显乡村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地方独特性发展,有助于解决乡村文化内容同质性的问题,增强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开展传统文艺沉浸式体验、民俗手工艺品创作、传统美食推广以及生态农旅景观打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赋予乡村文化资源新的生命力。甘肃省庆阳市近年来通过“香包民俗文化节”,把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香包绣制、剪纸、窑洞营造技艺、唢呐艺术等以文化节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创新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农文旅融合、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愈来愈浓,充分彰显了“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红色圣地、能化新都、中国算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最后,加强对乡村优秀文化产品的宣传。通过展示文化产品、举办地方庙会、体验特色技艺、庆祝特定节日等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传播团体等途径,大力宣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提升其知名度,形成弘扬乡村文化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凝聚力。甘肃省庆阳市通过举办“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庆阳诗会,开展“香约庆阳”百城推介活动,与60余家旅行社达成引客协议,与10余家旅游企业签订红色研学合作协议。提出了以文化为纽带,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创新为引擎,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文创”多元模式,助力讲好香包故事,让世界感受东方美学的魅力;以香包为媒介,运用VR、 A R技术,打造“香包数字博物馆”,带动了中医药、能源化工、文旅融合等多领域产业的全面发展。
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有利于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9]是振兴之源。 ”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实施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并完善乡村文化人才资源储备库。依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开展面向本地村民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技艺传承等活动,培养有志于投身乡村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鼓励乡村学校开设相应的乡村文化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增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后续储备力量。甘肃省庆阳市针对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痛点,注重培育本土力量,重点对
文化源于乡土,存于乡土,发展于乡土。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需要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丰富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加强乡村文化产品的宣传,增强其吸引力。
首先,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吸引传统手艺人等“文化精英”留在乡村,推动特色技艺、民俗知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梯队,推动文化代际延续,降低民族特色文化的流失风险。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有效地综合开发利用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技艺、自然景观、村落形态及历史传说等资源,以盘活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甘肃省庆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133分项)、县级616项。依托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市整合并形成了“基地+工坊+传承人”的立体保护网络,培育非遗手工作坊13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200余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
其次,彰显乡村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地方独特性发展,有助于解决乡村文化内容同质性的问题,增强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开展传统文艺沉浸式体验、民俗手工艺品创作、传统美食推广以及生态农旅景观打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赋予乡村文化资源新的生命力。甘肃省庆阳市近年来通过“香包民俗文化节”,把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香包绣制、剪纸、窑洞营造技艺、唢呐艺术等以文化节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创新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农文旅融合、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愈来愈浓,充分彰显了“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红色圣地、能化新都、中国算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最后,加强对乡村优秀文化产品的宣传。通过展示文化产品、举办地方庙会、体验特色技艺、庆祝特定节日等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传播团体等途径,大力宣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提升其知名度,形成弘扬乡村文化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凝聚力。甘肃省庆阳市通过举办“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庆阳诗会,开展“香约庆阳”百城推介活动,与60余家旅行社达成引客协议,与10余家旅游企业签订红色研学合作协议。提出了以文化为纽带,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创新为引擎,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文创”多元模式,助力讲好香包故事,让世界感受东方美学的魅力;以香包为媒介,运用VR、 A R技术,打造“香包数字博物馆”,带动了中医药、能源化工、文旅融合等多领域产业的全面发展。
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有利于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9]是振兴之源。 ”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实施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并完善乡村文化人才资源储备库。依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开展面向本地村民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技艺传承等活动,培养有志于投身乡村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鼓励乡村学校开设相应的乡村文化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增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后续储备力量。甘肃省庆阳市针对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痛点,注重培育本土力量,重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