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工业遗产:西安工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发展西安工业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拓展文旅消费空间,还可以传承百年工业文明,展现西安现代化工业成果,更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西安拥有辉煌的工业历史文化,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且已有部分成功转型案例。但在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规划不充分、工业历史文化展示不足和宣传推广欠缺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保障措施,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二是服务公众生活,打造烟火型工业旅游项目;三是提炼文化内核,促进工业旅游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公众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
现今,公众对于西安城市形象的认知,多集中于十三朝古都文化古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的层面,具有“传统多现代少”的特点。这种单一化的形象标签,既与西安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定位存在差距,也难以全面展现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等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如何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已成为西安在新时代城市竞争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构成了城市魅力之关键。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虽然出现时间较晚,却和城市建设及转型息息相关 。[1 ]。它“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2 ]《 “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依托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技术智慧的宝贵资源焕发新生,便成为构建西安现代城市形象的有力抓手,不仅能够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拓展文旅消费空间,还可以传承百年工业文明、展现西安现代化工业成果,更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西安发展工业旅游的现实基础
(一)西安辉煌的工业历史文化有待展示
作为西北工业重镇,西安的工业发展史堪称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缩影。作为后方基地,西安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左宗棠创办西安机器局,开创了西北近代工业的先河。抗战时期,西安接收了大华纱厂等一批沦陷区内迁企业,成为战时工业的重要支撑点。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及“三线”时期,西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在制造、能源、纺织等方面全面展开工业建设。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西安承接了17项,是全国承接项目最多的城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