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陕西乡土碑刻价值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级,同时还要考虑乡土碑刻内容中的信息对研究当地村落的历史、家族、信仰、治理、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类整理。综合考察部分对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碑刻文献,需要进行重点保护和合理化利用。在整理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目前的“河长制”“林长制”等方面的经验,对现存乡土碑刻数量集中的村落推广“乡土碑刻守护人”制度,明确当地政府为责任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积极鼓励村中的老干部、老党员、乡贤能人、当地文化爱好者共同担当守护志愿者、讲解员,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三)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深度研究
建议设立陕西乡土碑刻与乡村文化发展研究课题,鼓励有经验的省内各领域学者成立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主题,对碑文内容进行深度释读和综合性研究。可以根据碑刻内容整理出版有关资料汇编,如《陕西乡土碑刻汇编》《陕西乡规民约辑录》《陕西地方宗族与社会治理研究》《陕西乡村文化教育类碑刻研究》等系列丛书。提升研究水平与深度,为活化利用乡土碑刻资源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四)推动传统村落空间规划
利用乡土碑刻信息反映的村落中遗存的诸多传统建筑,如寺庙、道观、学堂、祠堂等信息,进行科学的传统村落布局规划。镌刻在碑石中的书法、图案等文化标识和内容记载的故事、人物等,都可以积极融入到乡村建设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之中,在村委会、村史馆、文化广场、宣传栏、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展示。彰显着乡村文化内在的魅力,不断提高文化自信,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五)教育与宣传相结合
加强村史教育与大众宣传相结合。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选取适合的碑刻内容,编写乡土乡情文化读本,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提高中小学生对自己成长生活的乡村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乡土认同。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定期为公众更新省内不同村落的碑刻信息。以乡土碑刻为宣传窗口,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提高村落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积极策划组织以乡土碑刻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如“碑刻中的乡村故事”“我家乡的乡规民约”等,鼓励民众参与互动,提高对乡土碑刻保护的积极性。
( 六)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与长效发展模式
合理保护利用乡土碑刻文献资源,需要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政府主导职责,加强当地文旅、文物、财政、住建、教育等多部门的协同,尝试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乡村全面振兴考核体系之中。二是鼓励高校、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专项课题研究。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利用有价值的乡土碑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开发文旅项目与文创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同类型的乡土碑刻可以为文旅发展设计相关文化主题旅游路线,比如利用乡规民约类碑刻,选取几个保存较好的碑石作为文化旅游路线的连接点,融合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陕西乡土碑刻与乡村文化旅游路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1).
[2]常建华.碑刻所见明清民国陕西宗族制度与风习[J].安徽史学,2018(2):128-133.
[3]冯永泰,雷旭,寇兴雨.新时代民间信仰的角色转换及其乡村社会功能重塑[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4):26-32,60.
[4]刘言军.安康地区教育类碑刻调查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4.
[5]邢杨.宗族观念下的陕西关中民居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张凯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陕西古籍整理与地方文化研究
(三)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深度研究
建议设立陕西乡土碑刻与乡村文化发展研究课题,鼓励有经验的省内各领域学者成立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主题,对碑文内容进行深度释读和综合性研究。可以根据碑刻内容整理出版有关资料汇编,如《陕西乡土碑刻汇编》《陕西乡规民约辑录》《陕西地方宗族与社会治理研究》《陕西乡村文化教育类碑刻研究》等系列丛书。提升研究水平与深度,为活化利用乡土碑刻资源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四)推动传统村落空间规划
利用乡土碑刻信息反映的村落中遗存的诸多传统建筑,如寺庙、道观、学堂、祠堂等信息,进行科学的传统村落布局规划。镌刻在碑石中的书法、图案等文化标识和内容记载的故事、人物等,都可以积极融入到乡村建设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之中,在村委会、村史馆、文化广场、宣传栏、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展示。彰显着乡村文化内在的魅力,不断提高文化自信,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五)教育与宣传相结合
加强村史教育与大众宣传相结合。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选取适合的碑刻内容,编写乡土乡情文化读本,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提高中小学生对自己成长生活的乡村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乡土认同。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定期为公众更新省内不同村落的碑刻信息。以乡土碑刻为宣传窗口,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提高村落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积极策划组织以乡土碑刻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如“碑刻中的乡村故事”“我家乡的乡规民约”等,鼓励民众参与互动,提高对乡土碑刻保护的积极性。
( 六)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与长效发展模式
合理保护利用乡土碑刻文献资源,需要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政府主导职责,加强当地文旅、文物、财政、住建、教育等多部门的协同,尝试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乡村全面振兴考核体系之中。二是鼓励高校、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专项课题研究。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利用有价值的乡土碑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开发文旅项目与文创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同类型的乡土碑刻可以为文旅发展设计相关文化主题旅游路线,比如利用乡规民约类碑刻,选取几个保存较好的碑石作为文化旅游路线的连接点,融合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陕西乡土碑刻与乡村文化旅游路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1).
[2]常建华.碑刻所见明清民国陕西宗族制度与风习[J].安徽史学,2018(2):128-133.
[3]冯永泰,雷旭,寇兴雨.新时代民间信仰的角色转换及其乡村社会功能重塑[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4):26-32,60.
[4]刘言军.安康地区教育类碑刻调查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4.
[5]邢杨.宗族观念下的陕西关中民居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张凯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陕西古籍整理与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