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1版
深入挖掘陕西乡土碑刻价值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化村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内在凝聚力,提高乡村文化自信。
  (二)提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乡土碑刻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是推进基层治理。乡规民约类碑刻中体现的古代乡土自治、村内事务与官府之间的关系、村民议事协商形式,都可以为目前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其中乡规民约中的文本内容,比如关于调解纠纷、奖惩措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新时代村规民约撰写的参考,让乡土碑刻与乡村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深化道德建设。碑文中倡导的“勤俭、节约、诚信、和睦”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对相关内容乡土碑刻的整理,在讲解过程中将其融入其中,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树立良好的乡村道德风尚。三是发展慈善事业。乡土碑刻中的捐资碑展现着深厚的乡村公益传统,为当代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经验。碑文中记载的赈济救灾、修桥铺路、创建学堂等活动,大多是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公益筹资。深入挖掘“刻石纪善”的文化内涵,宣扬慈善助人精神,关心关爱村里老弱困难人群,培育积极有爱的乡风建设,弘扬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氛围。(三)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乡土碑刻文献是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元素和宝贵资源。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碑刻文献,可以合理开发成为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的特色标识和文化品牌。一是讲好碑刻故事内容,打造差异化文旅品牌。如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景区建设中,根据刻立于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仓颉庙碑》记载的衙县(今白水县)县令孙羡奉刘明府之令,颂扬文祖仓颉之事,充分打造“仓颉造字”的文化标识,使其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核心品牌。二是碑刻与传统建筑共同构成景区游览的独特空间。如韩城市党家村依靠对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发展文旅产业。 党家村现存着一座清光绪年间刻立的“节孝碑楼” ,[5]意在表彰党伟烈妻牛孺人的节孝德行。碑高逾五米,为仿木砖雕建筑格局,雕刻精良。这座碑楼建筑的历史感与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使之成为游客参观党家村景区的打卡点,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陕西乡土碑刻资源活化利用的对策与路径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陕西乡土碑刻对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作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与路径建议。
  (一)做好普查登记与数字化工作
  做好普查登记与数字化工作是整理保护陕西乡土碑刻的基础。建议由省级文旅、文物部门牵头,联合地方各级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启动陕西乡土碑刻普查与数字化保护工程,按照区域进行归纳,并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其中,登记重点应放在散落于乡村之中而从未被发现或登记在册的乡土碑刻。改变传统保护以拓印为主的手段,运用现代数字人文科技手段拓展保护措施,对乡土碑刻所处的空间位置、形制尺寸、保存状况、碑文释读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加快建设相关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乡土碑刻的永久保存,更加直观地将碑刻信息呈现给民众,也为研究人员的图文检索与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便利。
  (二)实施分级分类与精准保护
  对乡土碑刻要实施分级分类与精准保护策略,建立乡土碑刻独特的价值评估体系。一方面按照乡土碑刻文献资源本身的设立年代、使用材质、保存状况等详细信息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