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5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线课程,整合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选派教师到联盟高校进行教学交流与学习,组织学生到不同地区高校进行短期学习或长期交流。在区域内高校间开展联合教学、科研项目等活动,共同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区域内的广泛开展。三是社区联合育人。联合社区开展“多民族家庭共庆传统节日”“民族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多民族家庭共同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如包粽子、做月饼、写春联等,让各民族家庭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营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教育闭环。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三维度评价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学生在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动等方面表现。在文化认知方面,除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各民族基本概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等知识,还可通过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撰写民族文化研究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情感认同方面,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跨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表现、对各民族文化是否持有尊重与欣赏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态度与情感认同。在实践行动方面,评估学生是否参与民族团结相关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察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不同民族同学的交往情况,统计学生参与社区民族文化宣传、民族地区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与时长。二是建立教育效果动态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方式,追踪学生在“五个认同”上的认知提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现状与变化趋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如在教学中增加相关历史案例的讲解,加强开展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学的难点
  (一)避免“形式化”倾向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规避“形式化”需以理论逻辑引领实践。当下部分教育活动因割裂“多元”与“一体”辩证关系,陷入文化符号拼贴误区。教育部2022年调研数据显示,68%的民族理论课程存在“文化展览式”教学倾向,学生仅能复述民族文化表象,难以理解共同体深层逻辑 。 [1 4] 破解之道在于立足中华民族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将“共同性”作为逻辑起点。教育过程中,既要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更要阐释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特质。例如,讲述“中国通史”课程时,结合汉代丝绸之路简牍,分析中原与西域双向交流对共同体形成的推动。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敦煌飞天艺术为例,展现农耕与游牧文明交融、边疆文化对中华美学的贡献。通过解析历史上文明互鉴的脉络,揭示各民族在多层面的共同创造,让学生明晰“多元”是形态,“一体”是本质,实现从文化认知到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升华。
  (二)应对“代际差异”
  数字时代“代际差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挑战。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热衷网络亚文化,传统教育话语面临“代际脱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