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6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显示,10-39 岁群体占短视频用户总量的72%,其中“00后”日均使用时长超2.5小时[15]。为此,需推动教育革新。一方面,对接青年议题,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时代场景。解析国潮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既展现了传统文化魅力,又契合青年审美需求。展示云南独龙族整族脱贫的乡村振兴案例,使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传播矩阵。在B站推出中华文明探源动画,在抖音发起家乡共同体故事UGC活动,用虚拟主播展示民族地区发展成果。截至2024年,该活动话题播放量已突破10亿次 。 [ 16 ]同时,激活青年主体创造性,支持其以游戏模组、音乐改编等亚文化形式创作传播。这些基于代际认知规律的创新,既尊重青年文化主体性,又重构共同叙事范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青年文化自觉,实现代际传承与创新。
  (三)强化“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陕西的双重地域属性为思政教育提供独特资源。黄帝陵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自汉代起,各民族政权对黄帝文化符号的接纳,使其成为联结草原与农耕文明的精神桥梁 。 [1 7] 西安碑林的石刻记录多元文化交融,是“中华民族在交流中形成”的生动教材。延安革命纪念地代表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升华,边区民族政策探索与多民族抗战故事,提供了鲜活素材。各地转化地域文化资源时,需遵循“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原则。例如,广西依托花山岩画等遗产,讲述岭南与中原文化互动;内蒙古展示草原丝绸之路遗迹,呈现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流。通过将地域文化符号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中阐释,实现从地域文化认同到整体认同的升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共同体意识。
   结束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关键之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不仅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为根基,深化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更要立足数字时代语境,创新沉浸式、场景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与青年认知需求精准适配。完善制度保障、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等长效机制,能有效打通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行动自觉的转化链路,使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为青年学子的精神基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外文出版社,2022:407.
  [2]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96.
  [3]列宁.列宁全集 第二十四卷[M].人民出版社, 1990:269.
  [4]马惠兰.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00(3):64-68.
  [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6]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为中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56-66.
  [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台声,2024(4):10-13.
  [9]欧阳丽琴,何荣荣.以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J].文化产业,2024(25):136-138.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18:57.
  [11]余吉玲,切排.多民族互嵌式移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实践进路——基于兰州新区新康村的田野调查[J].民族学论丛,2025(3):107-115.
  [12]蒋利民.非遗文化校园传承传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学,2023(19):30-31.
  [13]黄莉.新时代中华体育文化建设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育社会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22:38-40.
  [14]郝时远.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研究回顾与展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15-17.
  [16]抖音官方运营团队.抖音平台用户生成内容传播影响力报告[R].字节跳动研究院,2024:10.
  [17]史念海.陕西通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张 伟 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