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来华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西、云南的调查与分析
  的主要因素,语言水平 受年龄、语系、语言环境的影响较[7 ]显著。 调查表明,年轻人受接触中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汉语水平较高,但老年务工人员汉语水平偏低,同时汉语学习难度及缺乏较好的语言使用环境亦难以为适。第四,地方文化认同是跨境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越尽管有文化相似性,但在文化价值观、风俗、礼节等方面有异,导致越籍务工人员还存在文化不适感。政策支持作为首要的跨境劳务资源支持,表明越籍务工人员更重视政策环境的支持,而对其他支持来源,如工作方、亲戚朋友等关注度较低。政策因素除了对跨境劳务工作的稳定性具有综合性影响外,对跨境务工人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作用。因此,为了让越籍务工人员更适应海外的社会生活,应优化跨境劳务管理模式,增加重视跨境劳务人员的文化资本,加大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力度,以促进越籍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发展。
  (二)对策建议
  1、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各项政策协调配合至关重要。边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 要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 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8] 一是优化跨境劳工政策,在保障边境安全与经济活力前提下,适度放宽政策,延长务工证有效期,减少办证流程,扩大跨境务工试点范围。二是加强跨境劳工管理,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配备网格员。采用弹性考勤办法,提升务工人员工作与生活质量。三是撬动民间力量参与,联合用工单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精准性。四是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对执行部门和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建立咨询与投诉渠道,维护越籍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2、多方发力,构建多元化培训产品
  语言水平是制约越籍务工人员跨境适应的关键。一是汇聚多方资源,调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积极性,开展专门面向越籍务工人员的汉语培训项目。二是鉴于调研中发现越籍务工人员来华务工需提供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建议相关部门与越南相关机构合作,在中国建立培训点,提供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推动“培训+考证”一体化培训模式。三是定制针对性课程,根据不同需求、语言基础和岗位特点设计“语言教育+技能培训+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四是营造语言环境,倡导本地员工与居民主动交流,举办汉语角等活动创造实践场景。3、多措并举,增强中国文化认知
  以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体验活动等为抓手,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增进越籍务工人员文化认同感。一是强化文化教育融入语言培训,在培训课程中加入中国历史、国情、传统文化等内容,增强越籍务工人员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二是丰富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其参与春节包饺子、端午赛龙舟等传统活动。三是鼓励企业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开展文化分享会促进员工间文化交流。四是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茶话会、健步跑等,增进越籍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互动,使其更好融入社区生活,感受社区文化,全方位提升越籍务工人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俊振.跨国企业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核心影响要素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68-72.
  [2]马翀炜,贾超芝杉.族群身份的异域断裂与自反延续——以缅甸在昆商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8(3):52-59.
  [3]叶春丽,徐开彬.社交媒体使用与跨国流动女工的文化适应——基于中越边境云南河口镇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21(4):97-103.
  [4]周阳,李志刚.区隔中融入:广州“中非伴侣”的社会文化适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0-79.
  [5]李亚枝,刘立欣.昼伏夜出——广州非洲人的社会适应策略[J].热带地理, 2021(4):857-869.
  [6]周大鸣.广西凭祥市越南跨境劳工的适应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3(6): 93-102.
  [7]周博.和平发展视角下广西崇左地区的跨境劳务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民族研究,2023(4):47-61,136.
  [8]陈俊安.边境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创新策略[J].学术交流,2014(6):131-134.
  作者简介
  麦艳航 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职业教育管理
  黄 鹏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